系列专题:《名记基础:特稿采写宝典》
我不知道投稿地址,也没人无私地奉献地址。我找到一本《中国报刊大全》,按新华社发通稿的办法,向数以百计的报刊邮寄稿件。所有发出去的稿件都是制版印刷的,装订得极其精美,就像出版物一样。3万字的《荆江分洪,千钧一发》是为我们荆州一本杂志专门写的,稿费不高,我不必为这本杂志效忠,又把这篇特稿压缩为1万字,印刷了400份,飞向全国。就这样,我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埋头写稿,埋头赚钱,其乐无穷。

后来,邮寄费涨价了,8角不行,要1?60元,我的特稿往往超重,要2?40元。我的天,这样投稿,一篇特稿广种薄收,光邮寄费就要上千元!这么漫天撒网不是个办法,成本太高。于是,在1999年的一天,我给《华西都市报》特稿部主任张建新打电话,问他们要不要毒蘑菇毒死8个人的题材,我介绍"我叫周泽新"。张主任亲切地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你还是报社编委吧?"他这样的权威人士竟然从别的媒体上搜集到我的个人资料,看来很重视我。 我受到鼓舞,我赶紧把特稿传真给华西。张主任看了,立即回话,声音像音乐般动听:"写得很好,只是短了,没有4500字吧?加点内容,煽情一点。"我再次受到鼓舞,不费吹灰之力,加了内容,使特稿的故事性、煽情性变得极强。特稿发表后反响强烈,四川一个建筑老板看了我的特稿《美丽蘑菇夺命8条》后,收养了蘑菇中毒死者的一个孤儿。 从1999年下半年起,周泽新当总编与写特稿两不误,采写特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对外写特稿,署名除了经常用真名"周泽新"以外,还用"焦阳""无非"等笔名。2000年起就成为《华西都市报》的骨干作者,先后多次参加《华西都市报》组织的中外笔会。 三、诗人也会"移情别恋" 在中国文坛,纯诗人就像处女一样难找。因为,一般人的写作都是从诗歌起步的,而诗人也未必不写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席卷文坛的时候,写诗的比读诗的人还多,当年有几个爱写作的人不"染诗"。就连身在军营的我,也不能拒绝,冒着风险与一群爱诗的战友成立了军队第一民间诗社--白兰鸽诗社,定期编发《白兰鸽诗报》,经常与全国各地的诗社交流创作心得……后来,《解放军报》还报道了白兰鸽诗社成立的消息;再后来,在那个春夏之交,白兰鸽诗社被上级机关明令关闭了。 在特稿江湖,李作明不仅善写、多写,而且特能煽情,煽后又常常获奖。以至于《知音》编辑陈小芳曾经这样评价他:"我虽然从来没有见过李作明,甚至没有听到过他的声音,但是我却在2003年6月帮《打工》的另外一个编辑编过他的一篇《好人日记》的稿子。那是我第一次看他的作品,第一次知道特稿还可以这样写:用最深的情,写最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那时我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编辑的幸福。"李作明特稿的成功,与他曾经是一名诗人大有关系。 李作明长得白白净净,儒雅得不愧为白面书生。1966年10月他出生在辽宁省建平县农村,兄弟6个,但有谁知道,在成年之前,他一直跟父亲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猫在地里修地球。穷则思变。在朝阳师范学校就读时,诗歌成为他抒发内心情感的最爱,并因此被选为朝阳师范学校诗社社长。他曾在《诗刊》、《诗选刊》、《星星》、《青年文学》等百余家报刊发表诗、散文及评论。1986年,由全国中学生投票,《中学生校园诗报》评选出"中国十大中学生校园诗人",他与马萧萧、洪烛、邱华栋等人一起榜上有名。 从朝阳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又回到家乡教了一年书,后因文笔了得,先后被调至县教育局、县文联、县委宣传部。1993年,《辽宁青年报》省内招人时,他背着一大口袋发表过的东西前去报考,就这样以"低学历、多产品"征服了考官,进了省城,当上了记者。迫于生活压力,为了不做"饿死的诗人",他把诗歌扔到脑后,移情别恋,开始以写特稿为生,并"先结婚、后恋爱",渐渐迷上了特稿。后来,相继调到《辽宁职工报》、沈阳电视台。当沈阳日报社成立特稿部时,他应聘成功,成为特稿专业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