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矫正儿童问题行为:别让孩子出问题》
营造温馨民主的家庭气氛家庭的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一个充满了敌意甚至暴力的家庭,是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快乐的孩子的。 ★调适"处方"两则 给孩子一个轻松的假期 根据一项对部分城市孩子的暑假生活的网上调查显示:孩子暑假遭遇到了四大"无奈":上补习班成了主要任务、活动范围局限、缺少与父母的沟通、没有一起玩乐的伙伴,结果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笼中娃",变得抑郁、自闭。 1?第三学期:暑假变"书假"。 暑假应该是孩子的一个休息期和调整期。可事实却是多数孩子的暑假成了"书假",孩子们依然没有得到渴望的轻松与自由。 尽管暑期来临前,教育行政部门和媒体都发了通知或呼吁: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让他们过个轻松愉快的假期。南京教育部门更是要求各学校在布置暑假作业时,每天不得超过两个小时,首次对学生暑假作业做出定量要求。但现实是,暑假依然成为各类补习班泛滥的时期。 一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早在放假前就开始忙着为自己的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或文化补习班。在这些父母"操作"下,暑假正在成为一年中的"第三学期"。许多孩子步入暑假。就意味着步入了另一个"战场"。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外,还得违心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做五花八门的学习资料,其艰苦程度比起不放假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位小朋友无奈地说:"假期是父母的!他们从来都不听我的想法,只知道让我读英语、学电脑……" 2?"笼中娃":孩子的伙伴危机。 尽管同伴关系在儿童成长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可还是有超过一半的孩子表示,如果不在学校就很少和朋友在一起了。"不许到别人家,也别让同学来我们家。"很多父母的这个做法,让暑假中的一些孩子成了"笼中之鸟"。 孩子们对于同伴关系的重视程度较高,调查中有94%的孩子觉得有知心朋友很重要,41%的孩子认为自己有2~5位好朋友,而认为自己有10个以上好朋友的仅占19%。半数以上的孩子认为暑假中都没有一起做伴的朋友。 闷得发慌,活动范围局限,哪都不许去,是暑假中孩子生活的另外一个极端。暑假时间长达两个月,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没有相应的内容予以填充,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空虚感。暑假期间,父母的工作比较忙,又离开了同龄伙伴,没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许多孩子感到无聊和厌烦。虽然他们希望暑假期间能多出去走走,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活动范围都很有限。玩电脑、看电视成为孩子们唯一的娱乐。 许多孩子都有这样的感觉:上学时总是盼着假期早日来临,可是,假期只过了几天,就感觉没劲了,还不如上学来得快乐些。 3?孩子需要父母陪:给孩子一些时间。 在多数人眼中,暑假中父母应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但调查显示:许多父母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沟通。虽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在假期中和父母一起出去旅游,可是调查中只有12%的孩子有这样的机会。
![第40节:别让孩子出问题(40)](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40983380130.jpeg)
在假期中,98%的孩子表示主要从报纸、电视和网络等渠道了解信息,而通过与父母或他人交谈获取信息的仅占2%。多数孩子表示父母只会帮他们安排生活,而不与他们沟通聊天,即使偶尔聊天,内容也只是学习而已。 教育专家指出:父母无论多忙,假期一定要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娱乐。 暑假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是孩子们娱乐身心、展示天性的大好时光。父母应当是孩子暑假活动的向导和亲密伙伴,在工作之余,要尽量多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一起开展游泳、郊游、野营、爬山、欣赏音乐、制作小工艺品等有益的活动,这样既可丰富孩子的阅历,增长见识,愉悦身心,让他们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抚爱,又可以增进父母同孩子的密切关系,使家庭生活更加融洽和睦。 如果长期让孩子独自在家或者不顾孩子的感受一味地让其上补习班,只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甚至引起抑郁等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