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理》第95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3)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

在以后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中国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不能完全照抄马列主义的“本本”,也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因此,党始终致力于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着夺取革命胜利、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同时以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

  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对中国革命经历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动力、对象、性质、道路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得到了解决,党的思想、政治、军事和组织路线成熟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它概括成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样,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红色管理》第95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3)
  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高度重视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但又深深地懂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毛泽东的这种既学习国外经验,又立足本土情况的态度,值得中国的很多企业学习。

  中国的企业管理,是走中国化管理的道路还是走西方化管理的道路,很多企业争论不休。其实,任何一种管理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据周围的实际环境创造出来的。脱离了产生理论的背后环境,本来对企业非常有效的管理理论就可能会因为“水土不服”而失去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要拒绝国外的管理理论。恰恰相反,对于从国外引进来的理论,我们还要花更多的力气去研究。我们不能仅仅把国外的管理理论当成一种实用工具,更不能直接把它移植到我们的企业中去使用。

  面对国外的管理理论,我们既要研究其本身的功能作用,又要研究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我们不一定要把国外的管理经验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其产生的背景,找到管理的规律,从而根据自身所面对的市场状况,找出切合自己的企业使用的管理方法。

  毛泽东提出的“批判而又继承”的辩证思维,足以使那些“西方管理绝对论”和“本化管理绝对论”的人们汗颜。毛泽东虽然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但从不迷信经验,他认为“全世界自古以来,没有任何学问,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的,是再不向前发展的。”所以,毛泽东的创新思想,也是中国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应该拥有的思想。

  但是,就像毛泽东思想不能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样,企业的一次创新活动并不能解决企业的永远发展问题。因为环境总是在变化,先前对市场来说是技术领先的产品,现在可能落入被淘汰的行列。因此,只有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创新,才能保持产品在市场的领先地位。也许有的企业还没认识到这一点,但共产党的理论发展过程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就体现党的正确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来说,邓小平实际上已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的核心。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进行新的伟大革命的重大方针政策的主要决策者。他一方面反复强调: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没有丢毛泽东;另一方面不断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他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这成为了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强大动力。

  可见,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因为毛泽东已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一次创新就停止不前,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继续进行创新。相反的是,有的企业只不过进行了一次管理的创新,就以为可以“一劳永逸,颐养天年”了。即使以通用之“庞大”,微软之“坚固”,尚把持续创新作为其竞争力的根源,何况我们的一些中小型企业。海尔能有今天,也并非仅仅是战略正确的结果,其把创新作为一项制度来坚持,相信也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

  不断的创新是基于不断的变化所产生的需求,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不变的。事实恰恰相反,除了“变”是不变的,什么都可以变化。以微软为例,如果大家进行关注,不难发现,其企业文化也正在发生着慢慢的变化。实际上,在经济滑坡遏制微软的增长活力之前,该公司的企业文化已经开始从以办公室为家的工作狂模式逐渐向工作与生活并重的平衡模式进化。

  科技行业的低迷态势和微软股价的大幅下跌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进化步伐,曾造就一批百万富豪的“玩命工作、闪电致富”的微软文化时代也将就此终结。一名微软前管理人士喜欢把现在的微软比做“新波音”——收入可观,工作无虞。

  如果连微软的企业文化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还有什么不能变化的?如果比微软更为强大的共产党组织的理论体系都是一直在不断创新的,那么中国的企业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创新?

  邓小平理论就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伟大创新。“文革”之后,随着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的向前发展,党的理论认识也在向前发展。邓小平根据中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这些观点和看法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这就是邓小平理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6036.html

更多阅读

《红色管理》第97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5)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恰在这时,苏联政府又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和平利用方面给中国提供技术援助。  中国核工业从创建一开始就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主要放在自力更生

《红色管理》第96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4)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邓小平理论创新实际上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无论是马列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都没有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为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苦苦求索的问

《红色管理》第94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2)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其次,共产党的解放思想是一个永远坚持不间断的过程。而企业所追求的思维创新则是间断不连续的,当新的“蓝海”开辟,它们就会停止创新,当“蓝海”再次变为“红海”,它们又开始创新。  最后,“解

《红色管理》第93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1)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第四,是“导向性”原则。组织的导向决定着全体成员的注意力。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企业的导向经历了一个从生产导向型、产品导向型、促销导向型、营销导向型的发展历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使命

《红色管理》第92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0)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二者的对立的一面还表现在,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已有的某些知识会显得陈旧过时,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缺陷或错误,会干扰和模糊人们探索新事物、新规律的眼界与视线。

声明:《《红色管理》第95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3)》为网友萌爱灬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