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理》第94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2)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

其次,共产党的解放思想是一个永远坚持不间断的过程。而企业所追求的思维创新则是间断不连续的,当新的“蓝海”开辟,它们就会停止创新,当“蓝海”再次变为“红海”,它们又开始创新。

  最后,“解放思想”背后是以思想创新作基础,而企业的思维变革往往是流于形式,或者以没有规律性可循的“头脑风暴”为主要方式。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理论创新与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根本一致的。成功的理论创新,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脱离现实的思维变革,往往会流于幻想,不会对组织产生实际的效果。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无一不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成功典范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共产党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前也曾一度犹豫:是实事求是地满足群众需求,承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以维护国家制度的名誉为重,继续坚持人民公社的形势?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国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曾经出现过几次“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但每次都被否定于萌芽之中。1958年建立起人民公社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由于高度集权,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长期处于徘徊局面。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安徽省委根据面对的困难,作出了“借地种麦”的决定。在这项政策鼓励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农民秘密达成了包产到户的协定。实行一年后,小岗生产队获得了农业大丰收,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与此同时,小岗村所在的凤阳县的其他一些乡村,安徽省肥西县的部分地区和四川省的一些地区也先后搞起了名称各异的承包责任制。这些承包责任制的行为无不冲击着政府现有的制度规定。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指出:如果现在再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正是基于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邓小平又建议:在全国的统一方案没有拿出来以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

  可见,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促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了一片新的天地。

  对企业来讲,实事求是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基于市场需求的创新即使再完美,再先进,也不会对企业产生所预期的效益。很多企业为了搞产品创新,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虽然最后搞出了技术非常先进的产品,但由于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心理,最终还是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像索尼公司,一味沉迷于技术创新,虽然其技术已经遥遥领先于市场现有的技术水平,但产品的销售量却没有和技术的领先同步。

 《红色管理》第94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2)

  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而提出的一个口号,这个口号是它从自己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不管是对中国的企业还是对国外的企业,都有着成功的范例作用。

  (1)党的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适应形势,全面整党——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专题研究和部署整党问题。

  (3)稳定大局,取信于民——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和部署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问题。

  (4)锤炼组织,夯实基础——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着重研究和部署党的组织建设问题。

  (5)端正作风,维护形象——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和部署党的作风建设问题。

  (6)提高执政能力,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即将专题研究和部署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虽然党的建设的主题几经转换,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每一次主题的转换都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主题而展开,使党的建设主题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有所创新。

  从党的建设的主题的转换轨迹分析,党的建设的主题始终牢牢抓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俱进,与时俱进,与事俱进,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而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简言之,共产党之所以总是能够取得理论创新的成功,是因为它任何时候都以思维变革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历史证明,这是一套成功的理论创新模式,因为它隐含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它不但适用于共产党组织,也适用于任何一家企业的创新过程。

  为理论注入活力:从马克思主义到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发展至今,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论发展体系,这个体系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观”,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9世纪中叶,正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那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充分暴露出来。历史的发展已提出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规律,考察了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趋势,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同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设计了新的前进方向。同时还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最富创新精神的党。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不仅确立起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根本前提,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而且也使自己一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就后来居上,很快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最有朝气与活力的领导力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6038.html

更多阅读

《红色管理》第97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5)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恰在这时,苏联政府又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和平利用方面给中国提供技术援助。  中国核工业从创建一开始就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主要放在自力更生

《红色管理》第96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4)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邓小平理论创新实际上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无论是马列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都没有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为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苦苦求索的问

《红色管理》第95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3)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在以后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中国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不能完全照抄马列主义的“本本”,也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因此,党始

《红色管理》第93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1)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第四,是“导向性”原则。组织的导向决定着全体成员的注意力。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企业的导向经历了一个从生产导向型、产品导向型、促销导向型、营销导向型的发展历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使命

《红色管理》第92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0)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二者的对立的一面还表现在,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已有的某些知识会显得陈旧过时,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缺陷或错误,会干扰和模糊人们探索新事物、新规律的眼界与视线。

声明:《《红色管理》第94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2)》为网友心里的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