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理》第93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1)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

第四,是“导向性”原则。组织的导向决定着全体成员的注意力。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企业的导向经历了一个从生产导向型、产品导向型、促销导向型、营销导向型的发展历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使命或战略确定明确的组织导向。

  处于不同的业态、竞争环境和市场地位中的企业需要不同类型的“导向”。同样,不同“导向”的组织形态会决定组织的注意力、财力和人力的投向,以及不同信息在组织内的传导方式和处理方式。共产党就是一个“以人民为导向”的典型组织,这个导向决定:“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组织创新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基本框架和发展的潜力,它决定了一个组织的先天命运,时时刻刻影响着组织发展的过程。一个结构混乱的组织可能导致职责不清,工作混乱;而一个结构理性、清晰,又时刻充满了创新精神的组织,就如同一个过滤器,会把组织中的一些小问题自动自发的解决掉,从而使组织以良性的方式自动成长。所以说,组织创新可以使一个组织成为自动成长的生命体。每一个力求发展的企业都应该向共产党学习这种“无性繁殖”的培养人才方式。

  第三章

  ■

  理论创新:从解放思想到与时俱进

  思维变革引领理论创新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某军事科研部门在研制一种高频放大管的时候,科技人员都被高频率放大能不能使用玻璃管的问题难住了,研制工作迟迟没有进展。后来,由发明家贝利负责的研制小组承担了这一任务。上级主管部门在给贝利小组布置这一任务的同时,鉴于以往的研制情况,还下达了一个指示:不许查阅有关书籍。贝利小组经过顽强努力,终于制成了一种高达1000个计算单位的高频放大管。

  在完成了任务以后,研制小组的科技人员都想弄清:为什么上级要下达不准查书的指示?查阅了有关书籍后,他们全都大吃一惊,原来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如果采用玻璃管,高频放大的极限频率是25个计算单位。“25”与“1000”,这个差距有多大!后来,贝利对此发表感想说:“如果我们当时查了书,一定会对研制这样的高频放大管产生怀疑,就会没有信心去研制了。”

  显然,贝利小组的成功首先是思维突破的成功。如果贝利小组在执行任务的时候预先查看了书本,并且知道了“极限频率是25个计算单位”的答案,他们能不能取得现在的成果,恐怕很难肯定。对创新者来说,现有的理论通常是最容易限制人们思维的藩篱。

  思维能否突破,是创新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维变革的深度决定了理论创新的高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本来是要讨论经济工作的,会议的既定议程没有提到当时已经展开的真理标准讨论和党内外普遍关心的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平反冤假错案等问题。对此,许多希望首先解决思想路线是非和重大历史是非的同志很不满意。鉴于此,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如果没有解放思想这个前提,中国就不会出现“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也不会在近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取得重大的成果。

  要创新,就必须解放思想。但是,解放思想诚然重要,思想创新却更值得被关注。

  就中国的经济建设而言,解放思想只是给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的胜利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更关键的是在思想解放的大环境下,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思想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等等,这些理论上的创新,实际上是思想上的创新。

 《红色管理》第93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1)

  所以真正指导我们的改革,并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的是基于思想解放上的思想创新。虽然说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思想创新,但是没有思想创新,解放思想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因此,解放思想与思想创新二者之间是辩证而又统一的关系,无论是组织还是企业,在倡导解放思想的时候,不能,也不应忘了思想创新。

  现在,管理界已经慢慢认识到思想创新、解放思想对企业创新的重要性,相关的书籍也陆续出现。可是,和共产党相比,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企业界的理论仍然无法达到共产党所达到的高度。

  最近比较流行的管理类图书《蓝海战略》,实际上就是一场管理思维的变革。书中谈到,当企业陷入“红海”残酷而又激烈的竞争时,企业管理者就必须进行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蓝海”。显然,从“红海”到“蓝海”的创新过程,也就是企业管理者进行思维突破的过程,或者说是管理者的思维从“红海”到“蓝海”突破的过程。

  当思维突破之后,管理者就可以建立一套驶向“蓝海”的理论,然后在企业经营中不断将之付诸实践,并根据外界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

  看看,这一套企业的创新理论,和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过程何其相似。不过,其所达到的理论深度,和共产党相比还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共产党的解放思想已经上升到了纲领的地位,解放思想已经成为中国新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无论何时何地,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就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前提。而企业所谓的解放思想,仅仅是希望在某个产品的创新上有所突破,并没有上升到整个企业的层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6039.html

更多阅读

《红色管理》第97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5)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恰在这时,苏联政府又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和平利用方面给中国提供技术援助。  中国核工业从创建一开始就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主要放在自力更生

《红色管理》第96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4)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邓小平理论创新实际上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无论是马列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都没有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为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苦苦求索的问

《红色管理》第95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3)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在以后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中国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不能完全照抄马列主义的“本本”,也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因此,党始

《红色管理》第94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2)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其次,共产党的解放思想是一个永远坚持不间断的过程。而企业所追求的思维创新则是间断不连续的,当新的“蓝海”开辟,它们就会停止创新,当“蓝海”再次变为“红海”,它们又开始创新。  最后,“解

《红色管理》第92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0)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二者的对立的一面还表现在,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和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已有的某些知识会显得陈旧过时,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缺陷或错误,会干扰和模糊人们探索新事物、新规律的眼界与视线。

声明:《《红色管理》第93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1)》为网友柳絮池塘淡淡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