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矫正儿童问题行为:别让孩子出问题》
分清"韧性"与"任性" 孩子任性不好,要纠正,但父母不能把孩子有主见、有想法、与父母看法不一致就看作任性。确定孩子任性的标准绝不是"听不听我的话"。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将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对事情有了自己的见解,父母要允许。同时还要分清楚"韧性"与"任性"的区别。"韧性"是坚信自己的做法正确,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的一种顽强精神的表现。而"任性"则不同,它是不分是非、固执己见、不受任何约束的,是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不听劝告的表现。但是,一个人要是没有丝毫主见,做事情没点韧性,就很难成功。 B篇 意志薄弱 退缩 ★退缩行为严重时会形成精神障碍 退缩指的是孩子胆小、害怕、缺乏勇敢、进取精神;有的则表现为孤僻,不愿到陌生环境去,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常一人独处。有退缩行为的孩子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他们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精神状态中,常常会遭遇挫折和困苦。退缩行为发展严重时将形成精神障碍。 ★退缩行为的特征 具有退缩行为的孩子,眼睛不敢长时间与人对视,晚上不敢独自睡眠,参加集体活动时经常走神,平时经常出现吸吮手指、咬衣角、咬手绢等行为,一出门就要牵着大人的手且不肯放开,在集体场合一言不发。尽管有上述种种特征,但他们在家里却懂事、有礼貌,有说有笑,并能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扫地、洗手帕、洗菜,多数父母并不在意他们的异常表现。 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孩子由于环境的变迁或精神刺激,如亲人死亡、父母离婚、与亲人突然分离、被寄养到陌生环境、受惊恐,均可引起恐惧、害怕、孤僻、退缩等,但这些现象只是暂时性的,这是儿童一种正常的生理性防御反应,不应视为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的危害 有退缩行为的孩子由于经常处于消极躲避、应付的情绪状态,难与同伴和成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可能变得孤僻、焦虑,没有表现欲,没有进取心,如不能及时矫正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学习进步,也会影响到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退缩行为形成精神障碍之后会严重影响人的生存状态、事业的进步与成功。

★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 遗传因素 有一部分孩子的退缩属生理原因,天生胆小。如有的孩子一上幼儿园就害怕,双手紧勾住家长脖子不放松,哭得撕心裂肺,大汗淋漓,浑身发抖。 禁闭的环境 有的孩子从一出生就由老人带着,只管吃穿,没有病患就好;父母忙工作,很少有空让孩子与自己嬉戏、玩耍。久而久之,孩子缺乏交流的机会,不敢交流,也不会交流了。 后天形成 后天形成的因素很多,如经常受到讥笑、责备、恐吓。 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过分地娇宠、限制,不恰当地批评或指责,以否定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退缩和某些失误,用讥笑责备的口吻对待孩子的生理缺陷或因生理缺陷导致的言语失误等,都会导致孩子胆小怕事。 保教人员的忽视 老师往往只注意胆大、淘气的孩子的举动,而忽视胆小、老实的孩子的举动。活动时总是给聪明、好动的孩子机会,胆小的就被相对忽视。久而久之,会造成胆大的更胆大,胆怯的更退缩。 交往受挫 有的孩子在原来的环境中并不退缩,但进入某个新环境后由于自身的缺陷(如肥胖、口吃等)或其他原因(如到外地或国外、语言发生障碍)不能受到公正对待,导致脆弱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因此形成退缩的性格和行为。 家庭环境影响 有的孩子受父母孤僻性格的影响,从小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适应性差,不知如何与人交往。有的父母经常在孩子的面前吵架、打架,甚至闹离婚,父母有矛盾有时还拿孩子出气,使孩子从小就担惊受怕,变得胆小、孤僻。 ★退缩行为的矫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