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理》第89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7)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

1927~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美国的大企业为了生存,采用了更加激烈和多样的竞争手段,通用汽车公司就是凭借成立独立的汽车设计部门设计符合消费者需要的汽车而在竞争中占了上风。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长阿尔弗莱德?斯隆认为汽车不仅仅是

  一种交通工具,它就如同时装一样,也是体现自己个性风格的一种方式,对老福特的保守思想和一味的节约成本不以为然,他认为人们的地位不同、职业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理应驾驶不同风格和式样的汽车,因此他对汽车造型非常重视,在他出任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后不久便成立了“产品政策研究特别委员会”,下设“色彩与美术部”,聘请哈里?厄尔为首席造型设计师,专门负责汽车造型设计。这一汽车设计部门的成立对美国的汽车设计,甚至是世界的汽车设计都是划时代的,它不仅表明汽车厂商开始注意到汽车的外形甚至颜色对产品市场的重要性,而且从此真正意义上的汽车造型设计才宣告诞生。因为哈里?厄尔的设计充满了人性化,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此雪佛兰汽车销量一路

  攀升,最终把T型车从垄断位置上拉下来,并使它退出了历史舞台,通用公司也从此夺取了汽车霸主的地位,福特公司只能退居第二。

  “创新是惟一的出路,淘汰自己,否则竞争将淘汰我们。”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罗夫如此说道。

 《红色管理》第89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7)
  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进步产物,其领导地位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鉴于此,江泽民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国家领导人也不断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都是因为逆历史潮流而行,最后失去了民意、民心,也就得不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尽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这就是共产党得以永葆青春的秘诀。

  对一个企业来说,尽最大的创新能力去满足市场的需求,这就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法则。

  第二章

  组织创新:成为自动成长的生命体

  创新是组织的日常生活、日常行为

  不管我们如何地重视创新对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重要意义,我们最终都要把它落实到具体行为上来,只有如此,创新才能真正地对组织和企业产生意义。否则,“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没有实践的创新只能叫做理论,理论再先进,如果不能应用于实际,还是没有任何意义。

  本书之所以在上面的一章把创新提升到一个必须被重视的高度,是因为我们以前对创新太过于忽视。以中国企业而言,多年来模仿、复制国外企业的经营模式;贴牌生产;用市场换技术,用土地换资金……为了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中国企业想尽了一切办法,唯独没想到创新,或者是想到了也不愿去做。结果是,国外的技术壁垒越来越让中国的企业缩手缩脚。因为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我们只能看别人的脸色做事。

  中国共产党从自身的发展壮大经验明白,只有创新才能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因此提出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创新一时成为人们嘴角冒出的最频繁的词汇。一时间,企业家们在经过愿景、战略、目标管理、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的“熏陶”之后,猛然发现创新才是个好东西,可以解决企业的根本发展问题。于是,创新又被企业家们提升到了一个其他管理理论难以超越的地位,被奉为可治企业百病的灵丹妙药。

  过度的崇拜容易扭曲一件事情的本意。因此,在这儿,我们要让创新回归本意。创新并不是高高飘在天上的旗帜,它是我们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的关注和重视。

  1996年,一位四川农民投诉海尔洗衣机排水管老是被堵,服务人员上门维修时才发现,这位农民不是用洗衣机来洗衣服,而是用洗衣机来洗红薯。由于红薯的泥土多,洗衣机的排水管当然容易堵塞。好笑之余,服务人员帮助顾客加粗了排水管。农民非常感激,说如果能有洗红薯的洗衣机就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农民无意中的一句话,却点醒了海尔的创新思维。经过调查,海尔了解到,红薯在加工成薯条前要先把红薯洗净,但红薯上沾带的泥土洗起来既费时又费力,于是农民就用洗衣机洗。海尔觉得能够洗红薯的洗衣机是个市场,于是不久之后,“洗地瓜的洗衣机”就在海尔诞生了。

  当创新理念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它其实就是组织的日常生活、日常行为。并非斥巨资、大研发才叫创新。一件小小的事情,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有时就是创新。

  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壮大,不是因为它把创新理论时刻挂在嘴上,而是因为它把创新行为贯穿在了它的日常生活当中,把创新当成了它的成长方式。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自动自发的行为,不需强调它就已经将之运用得炉火纯青了。

  在企业日常管理中,常有人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职工,能创出什么新?”这就是对创新的认识误区。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国民革命再到抗日战争,直到建国后作为执政党能够创造出众多的理论路线,是广大党员献计献策的结果,而绝不是一两个人一拍脑袋突然冒出来的念头。企业同样如此,创新决不是企业领导一个人的事情。何谓创新?大的、全的、高科技的就是创新吗?张瑞敏做出了回答:“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因此,创新显然不只是企业决策班子的专利,它更是每个管理者、每个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6061.html

更多阅读

《红色管理》第97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5)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恰在这时,苏联政府又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和平利用方面给中国提供技术援助。  中国核工业从创建一开始就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主要放在自力更生

《红色管理》第96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4)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邓小平理论创新实际上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无论是马列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都没有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为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苦苦求索的问

《红色管理》第95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3)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在以后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中国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不能完全照抄马列主义的“本本”,也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因此,党始

《红色管理》第94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2)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其次,共产党的解放思想是一个永远坚持不间断的过程。而企业所追求的思维创新则是间断不连续的,当新的“蓝海”开辟,它们就会停止创新,当“蓝海”再次变为“红海”,它们又开始创新。  最后,“解

《红色管理》第93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1)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第四,是“导向性”原则。组织的导向决定着全体成员的注意力。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企业的导向经历了一个从生产导向型、产品导向型、促销导向型、营销导向型的发展历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使命

声明:《《红色管理》第89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7)》为网友巫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