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管理》第83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

而共产党的这种思想改造的手法则是高屋建翎,是活化执行力,着眼全局的“点睛”之笔。

  经过思想改造的“点化”,那些赤脚的农民组成的队伍很快就变成了革命军队;那些“乌合之众”的国民党正规军经过思想改造,立即神奇地成为了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那些腐朽没落的封建落后思想,在这种思想改造中“一扫而光”,转变为一种共产主义信仰;对于民族工商业的改造更是神来之笔,共产党以极其微弱的代价,完成了对它们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有更令人惊奇的,共产党的这种改造手法运用之于对上海妓女的改造,很快就将他们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第七篇 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

  第一章

  创新是政治路线,是战略制高点

  创新决定组织的生死存亡

  一个组织的生死存亡,既非决定于其组织制度,也非决定于其组织文化。至于被现在企业吹捧得沸沸扬扬的战略规划,虽然会在一定层次上影响到一个组织的生死,但如果把组织的死亡完全归罪于战略失败,那实在是对战略的一种错怪。

  真正决定企业生死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要被飘扬于企业上空的战略计划这面大旗挡住了视线,请用力掀开它,继续寻找掩藏于大旗下面的内在原因。让我们继续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是战略的失败导致了组织的死亡,那又是什么导致了战略的失败?

  没有人去回答这个问题。战略的大旗迎风飘扬,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也挡住了我们想要深入下去的思维。我们只看到了战略出现了问题,却没想到战略为什么出现了问题。其实,只要我们再往前走一步,再往下深挖一点就会看到,那个本来应该伴随战略一起迎接外界环境变化的“创新”此时不知躲到了哪儿去,战略的脊梁“创新”缺失了。因为没有了创新,所以当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时,战略仍然一如既往,在应该转变方向的地方继续朝前走去,茫然不知正迈向死亡。

  这才是事实。真正关系到组织生死的不是战略,而是我们有没有创新。战略对组织而言,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而不是对与错的问题。

  以企业为例,同样的战略,有的企业可以凭之获得飞跃,有的企业却因之惨遭失败。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主要是因为同样的战略在不同的企业会遇到不同的实际问题,当企业不能根据实际问题采取相应的变化时,战略就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

  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仍然认为是战略导致了自己的死亡,而没有看到战略背后的创新。在这一点上,企业需要向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地方有很多。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伊始,就把创新提升到政治路线的地位。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能经受住任何的挫折考验,不断成长壮大,不断推动中国历史进步,实质上靠的就是不断创新。

  可以说,创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基因。共产党的诞生,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

  20世纪初,中国军阀混乱,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爱国志士不断寻求各种救国方案,但均以失败告终。现实告诉人们,要救亡图存,就必须寻找新的思路。中国共产党就是适应中国革命这种创新的要求应运而生的。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设计了新的前进方向。可以说,中国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依靠创新来成长的组织。

  事实上,如果共产党没有把创新提升到政治路线的高度,它就不会对创新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也就不会在以后的道路中取得革命的胜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共产党革命的胜利,就是共产党把创新提升到政治路线高度上的胜利。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建国后的经济建设时期,都有过战略上的错误。可是,共产党不但没有因为战略失误而灭亡,反而在一次次的战略危机中获得了新生,靠的是什么?它靠的就是创新。

  还是让我们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中寻找一点启发。

  1927年,蒋介石反革命政变以后,共产党决定进行反击。可是,由于共产党部分领导人过于相信书本理论,以致出现了判断失误。当时,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理论,是从西欧和俄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出发的,强调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规律,而这种暴力革命又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起义为特点的,所以一些领导人提出了发动城市武装暴动的战略方案。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必须集中精力组建和加强红军,去夺取一个或整个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而且,他们还强调要在较大的和最大的工业中心发动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府。

  由于他们始终坚持俄国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模式,结果起义遭受残酷镇压,共产党员损失惨重,共产党组织元气大伤。如果继续在城市发动武装暴动,共产党会有灭亡的危险。

 《红色管理》第83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不局限于既有的经验和书本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出了独特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于危急时刻拯救了中国共产党。

  如同我们刚刚所讲,战略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区别,而没有对与错的区别。同样的城市暴动,在俄国可以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拿到中国来却是“害人不浅”。

  遗憾的是,目前仍有很多企业为战略所迷惑,总以为只要制定了一个完美的战略,企业就会立即腾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由于认识的误区,二是跟领导者的“偷懒”心理有关。很多人认为,只要制定出完美的战略,以后就可以枕戈酣睡了。孰不知,外界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变化,一旦变化超出了制定战略时的预期,战略就变得不再适应组织的发展。这时,战略就需要跟着变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6070.html

更多阅读

《红色管理》第97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5)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恰在这时,苏联政府又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和平利用方面给中国提供技术援助。  中国核工业从创建一开始就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强调把立足点主要放在自力更生

《红色管理》第96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4)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邓小平理论创新实际上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无论是马列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都没有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为中国共产党人长期苦苦求索的问

《红色管理》第95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3)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在以后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但是,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中国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不能完全照抄马列主义的“本本”,也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因此,党始

《红色管理》第94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2)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其次,共产党的解放思想是一个永远坚持不间断的过程。而企业所追求的思维创新则是间断不连续的,当新的“蓝海”开辟,它们就会停止创新,当“蓝海”再次变为“红海”,它们又开始创新。  最后,“解

《红色管理》第93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1)

系列专题:《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第四,是“导向性”原则。组织的导向决定着全体成员的注意力。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企业的导向经历了一个从生产导向型、产品导向型、促销导向型、营销导向型的发展历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使命

声明:《《红色管理》第83节:创新永葆组织生命力(1)》为网友永不放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