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生动活泼的投资手册:资本战争》
经常发表乐观声明的知名投机者就担任纽约两家最大的银行的行长。特别是在交易所里的股价还在疯狂上涨时,还有谁能够对权威的判断抱有怀疑呢?虽然市场在1929年上半年有所动摇,但在夏天股市行情就又继续上涨了。即使货币发行银行将贴现率调高至百分之六也暂时无法改变什么。但是当时已有一些经济学家对此提出了质疑。当1929年夏天投资专家罗杰o巴布森(Roger Babson)警告投资者市场过热可能会导致股市大崩盘的时候,股价下跌了十个百分点,但在那个周末股价就又上涨了。当时由一群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家组成的哈佛经济协会(Harvard Economic Society)担心经济会出现大衰退,然而他们的警告还是被乐观主义者的呼声盖过了。连曼哈顿信托公司的主席保罗o华伯格(Paul M. Warburg)提出的警告也没有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行市看涨的投机者的宣传则更大声的多。杂志文章以颂扬迅速致富即美德的面目出现。迅速致富成了美国应该干的事情。很多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都描述发财是如何的容易,在这些文章的煽风点火、鼓吹教唆之下,迅速致富的计划广为传播。书籍声称要告诉普通投资者更为出色的投机细节。几乎在每个街角都有售价仅为3美元的像《投机艺术》这样的书籍。一些公认的权威也发表了类似的狂热观点,如耶鲁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艾尔文o费雪(Irving Fisher)就曾在公开演讲中宣称:"股票价格已达到了某种持久的高峰状态。"可能这也是一相情愿的想法,因为这位大经济学家自己就融进了行情看涨的投机者行列并从中大捞了一笔。股价总能这么高,这是老生常谈。只有少数人考虑到这种景气会结束和股价也会再次下降。道o琼斯工业指数从1921年8月24日的最低点到1929年9月3日的最高点共上涨了百分之五百零四。因为这个指数是一个股票价格的平均指数,所以有些股票可能上涨的更多。瞬时间,百万富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井之间,股民充斥,人人都会变成富翁的憧憬深入人心,股市成为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乐观气氛弥漫着整个社会,人们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景气。 不过,也有不少人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美国总统约翰o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o肯尼迪就是及早从股市中脱身者之一,并在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通过卖空投机为其家族的未来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在约瑟夫o肯尼迪的身上发生了这样一件轶事。当有一天他在擦皮鞋时,鞋童也在谈论股市、投资股市,老肯尼迪觉得情势不妙,于是决定提早退出股市。他对他的妻子说:"如果连擦鞋匠都在买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里面了。"著名的金融家和投资传奇人物伯纳德o巴鲁克(Bernard Baruch)也正确估计了形势并且及时退出了股市。1928年就已经对股市持怀疑态度的巴鲁克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的厨师也在经纪人那里开设了一个账户,他每天都打开报纸金融版查看股票的涨跌。任何市场的历史--从产生开始--都是一部极其惊险的价格上涨和下跌相互交替的发展史。" 所有的经济繁荣都会到顶并以逐渐衰退结束。1929年,美国股灾的影响是空前的。1929年9月3日,道琼斯指数在刚开市时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的386点,但在下午稍微有所回落。直到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也就是10月24日这一天道o琼斯指数下跌了百分之二十。

为什么股市在经历了多年的持续上涨以后会出现大崩盘呢?最简单的回答是,当股市中不再蕴藏着推动其继续上涨的力量时,行情也就不会再继续上涨,乐观主义者已经把手中的钱都投在了股票上,而且也不再有新的买主去购买股票了。但是对于股票交易商来说,还是存在一些很容易就能辨认出来的警告信号。1929年8月9日,联邦储备银行将贴现率调高至百分之六,然而这一警告信号还是被大多数人忽略了。在整个1929年,工业国的货币发行银行都在通过提高利率来阻止投机性货币流入纽约华尔街。这增加了公司的费用负担和投机成本。9月20日,生产赌博自动器的哈特里公司因无法筹措到用于投机的资金而破产,随后也有一大批公司和投资信托公司宣布破产。在英国股市也大幅下挫以后,英国的货币发行银行也将贴现率从百分之五点五调高至百分之六点五。英国借此才得以从纽约抽回资本,欧洲的金融界也从这时开始需要几百万英镑的资金来保护其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