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单位》第46节:文化和行为冲突(26)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
另一名资深经理希望拓展自己的领域,在为公司领导层提供专家建议时,积极介入自己不熟悉但自认为熟悉的职能领域,提出通过新华社内参向中央政府反映情况的建议,并向外籍领导解释说“内参”是中央政府高层领导人每日阅读的刊物,是十分有效的上报渠道。外籍领导层有人立刻“眼前一亮”。所幸当时还有其他本地雇员在场,不然真不知这件事会怎样收场。 还有一名资深经理不顾劝阻,非要接受媒体采访不可,撇开公司的媒体采访安排程序擅自约定了采访时间,并拒绝接受指导,认为自己是专家,知道该说什么和怎样说,结果在媒体最关心的敏感问题上,他讲出的话与要表达的观点相悖,词不达意。 有一位资深经理开会前对要讨论的问题不思考、不准备,在有多方参与的国际电话会议上发表了一通长长的让人听不懂的议论,没人知道他想说什么。当有人提出搁置这个问题留待会后讨论时—其实是婉转地告诉他闭嘴,他不满起来,坚持要“把问题讨论清楚”,然后又发表了一通词不达意的议论,直至他的顶头上司出面打断。 此类表现说明本地雇员的自我评价系统出了问题,在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能力和积累了一定的职业经验之后,产生了自足感和精英意识。的确,环顾左右,在现今中国社会,我们在眼界、经验、收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都属于最好的一群,而且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外貌、衣着、谈吐也都很体面。 但是,我们的参照群体选错了。向内看,我们很容易自足。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公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收入也较低。但是,跨国公司本地雇员群体比中国社会的多数成员抢先了一步,所以,我们理应向外看。而向外看,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自足感和精英意识是多么幼稚。无论我们已经获得了怎样的职业能力和经验,我们都还是刚刚起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还很陌生,对中国分公司以外的制度外延还很不了解,对跨国公司乃至它所归属的制度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还只有粗浅的认知,对跨文化管理还一窍不通。说到底,我们还没有成为跨国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参照群体应该是国际经理人。并不是所有外籍雇员都称得上国际经理人,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职业的国际经理人。他们精通国际商务,懂得跨文化管理,对跨国公司体制、组织、规则和规范以及运营方式耳熟能详。他们的本地知识和经验可能有限,但善于学习和举一反三,并能付出坚实的努力不断获取本地知识和经验,使自己很快地适应环境,而在学习和适应的同时表现良好的领导力。我相信每一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分公司里都有这样的人,他们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参照的对象。
本地雇员,特别是高级雇员,喜欢把自己看成中国事务专家,想当然地以为身在中国就对中国社会有深入的了解,讲起话来总是“中国”如何如何,做一般性和结论性评价。这样做的好处是很有权威感,能给不明就里的人,特别是外籍领导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做的坏处是误导自己和他人:让自己和他人都相信“我了解中国”会形成虚假的自我评价,使自己失去深入研究具体问题的兴趣,从而在认识上止步不前。中国之大,情况之复杂,让我怀疑真的有人了解她的全貌。专攻中国研究的学者尚不能做到,我们这些整天坐在写字楼里的人又如何做得到呢?这并不是说我们对中国无知,我们是了解一些的,但我们需要在“中国”面前保持谦卑,知道自己还有多少不知。
更多阅读
《走出单位》第51节:文化和行为冲突(31)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成功的项目规划需要规划者对项目所涉及的领域和问题有专家见解和经验,对公司的战略和规划有明确的认知,对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做仔细的调查分析,在组织系统内对预算的承受力有准确的把握,对重要合作伙伴所期待的合作
《走出单位》第50节:文化和行为冲突(30)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寻求帮助和支持 职能部门之间,团队之间,团队成员之间都经常需要相互提供支持和帮助,无论是项目还是日常工作,我们都无法全部独立完成。虽说提供支持和帮助是每个人的本分,但大家都是满负荷或超负荷工作,要在已
《走出单位》第49节:文化和行为冲突(29)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本地雇员对待竞争的非建设性态度和方式表现为妒嫉、不支持、不配合、不打交道,更糟的还有拆台、恶意攻击、讽刺挖苦、诬告、打小报告。这些人不知道,这些行为起初会对对方产生不利的影响,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反过来
《走出单位》第48节:文化和行为冲突(28)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我也多次接到咫尺之外的团队成员在办公室里打来的电话,讨论很具体的事。我多半会说:“我过来跟你谈。”我总是鼓励团队里的同事面对面交流,因为这不仅有利于工作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团
《走出单位》第47节:文化和行为冲突(27)
系列专题:《走出单位》自满与精英意识降低了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职业发展。首先,我们不清楚该学习什么或怎样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我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什么还没有到那里?于是各种抱怨层出不穷,比如天花板理论、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