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
这次通气会后,媒体对该事的报道始有改观。
![《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第39节:温故之变(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53057168336.jpeg)
“我希望科技界、新闻界、投资界对企业家们应该有一个宽容的气氛,不要在一个人失败的时候把他骂成狗屎,成功的时候又把他捧得好像是天才。实际上成功与失败就是一步之差,有很多未知的因素,不要把那个界限弄得那么大。我认为,成功和失败的差异个人的影响力不是太大。” ——顾雏军的由衷之语。他有过获得“2003CCTV年度经济人物”的至高荣誉,同时也经受过外界带给他的空前压力。受外界赞颂时,各种肉麻之语充斥于耳;被责难时,各种臆测之语也大有“文化大革命”余风。身处“天才”和“狗屎”之间,他的感触尤其深刻!这方面的话也抒发较多! 比如在被质疑和误解后,顾雏军禁不住为自己辩解:“对待自己国家企业和企业家,宽容一点,友善一点,不要把企业和企业家逼上绝路!” 再如,“我不是政治家,我只会做企业。家电是利润微薄的产业,需要你用100%的努力去做它才能做好,如果你再花50%的精力去干别的事,去防范本来不应该由我来防范的风险,那你就干不好这个企业。你不能要求一个画家同时又是一个科学家吧?你不能觉得一个画家画不好,就整死他,也许是我画的你看不懂罢了。” “我不是骗子。” ——在2001年刚进入科龙时,顾雏军及格林柯尔遭遇到媒体暴风骤雨般的质疑。南方一家媒体以“格林柯尔是骗子?”为标题来组织专题,顾雏军急切地这样表白。 “钱不是问题,只要有好的项目,我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 “我们从来不会用上市公司的钱来收购,那是违法的。我用的是我个人的钱,是格林柯尔集团内部的钱。” ——两句话都与钱有关。 前句话是欲盖弥彰之语。正是在其敏锐的商业嗅觉下,好项目越来越多,使顾雏军把许多短期流动资金都作了长期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 后句话是言不由衷之语。没有人会主动承认自己挪用了上市公司的钱,即使在被拘捕后,顾雏军仍然固执地认为那是“拆借”,不是“挪用”。 但从某种程度上看,顾雏军的话语也折射出企业经营的中国特色。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向记者诉苦:“在国外,媒体总是把一个人先看成好人,不管你钱的来路,只问你现在用它做什么事,如果真的有证据证明你确实做了坏事再一棍子打死。而在中国,如果你不交代清楚自己的履历,媒体就总是先把你当骗子看,干什么事似乎都是不怀好意,而且会毫无顾忌地把难听的话直接骂到你的脸上来。” “我不是一个把钱看得很重的人,但是很看重名誉。” ——作为企业家,“名誉”是顾雏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正是在这样的意识下,在科龙遭遇危机的时候,他四处寻找融资方,力图把所有的欠债都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