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
“很多员工用工作之便捞取好处,觉得是正确的,现在告诉他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的东西,现在在科龙要重申这个问题,所以讲究企业文化需要很多的课程要补,科龙创造这样的企业文化,我相信每一个企业都不会拒绝它的。科龙进行两年的文化重构。很多事情小学生都知道,但有些员工就不知道。这个活动就是让他们知道我们原来的文化有多么的糟糕,因为这样的糟糕文化使科龙亏损,由于这样的糟糕文化和文化背景,很多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企业的改制也好、改造也好,文化最难!”人力资源部的一位领导在一次公开场合这样讲。 而从顾雏军的性格解读那场整风运动,也可以说,是顾雏军借整风来确立个人威仪的一大举措。虽然带有个人唯我独尊的意味,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在科龙处于两年巨亏的巨大压力下,如果不能镇住下面的兵,让大家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那么,旨在拯救科龙的一场战役怎么能打好呢? 在开会或其他场合下,身为科龙的董事局主席,居然有小部分人明里暗里表现出对自己的不够尊重,在那样敏感的时刻,以顾雏军那样倔强而又极度自尊的性格,肯定是难以容忍的! 也就是在整风运动开展的那个时候,科龙上下两万名员工开始流传顾老板的一句名言:“你们每花一块钱,其中就有我的两毛钱。”这种让人听起来有些不爽的话,却也可以看作是顾雏军对科龙员工的提醒,是对不好好干活的人的警诫,是资本意志赤裸化的反映。 就像《再造科龙》这部一直被认为是由顾雏军御用枪手操刀的书籍中,后来被外界广为引用的一句话:“当真正的科龙革命开始以后,身陷变革之局的每一个人,不管他愿意抑或不愿意,他都只能按照革命者设计的步骤化作局中一枚或轻或重的棋子。如果反对,他的结果只会有一个,就是出局。……而这个局,完全掌握在顾氏手中。”
![《资本和舆论的博弈:科龙变局》第15节:郎顾之争(1)](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1253266118328.jpeg)
经过一番整风,科龙的面貌给人的感觉也确实是焕然一新了。每个人的工作面貌不同了,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中,捞取个人好处的情况大大减少,违法的或者违纪的行为也随之减少。过去许多员工习惯于抱怨、习惯于将自身的问题推卸给公司,现在有了问题,都是首先从自身找缺陷。 第七章 郎顾之争:糟糕的危机公关 2004年,顾雏军被笼罩在是非不断的口水战当中。他在疲于应付之际,连连感叹“流年不利”,对记者诉苦“要买本《易经》好好研究研究”。 顾雏军是自我解嘲还是真的买了《易经》去研究?这并不重要。但顾雏军的这种心情,折射出了国内许多企业家面对突如其来的类似事件时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态。但是,在被郎咸平指责为使用“七板斧”伎俩,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的国有“大盗”的时候,是流年不利吗?是买本《易经》研究就能明白的吗?另外,在陷入“郎顾之争”的舆论漩涡当中之时,也不是仔细研究《易经》的时候,毕竟参悟《易经》这样的学问要的是平时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