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曾老先生开讲中国式管理以来,争议就不断。曾经在爱华网上爆发过一次大的中国式管理批判,为首者乃一获过N种奖的学者。他写出一通十余篇的连载文章声色俱厉的批判中国式管理,更有不少学者、管理咨询工作者批判中国式管理。他们批判的理由是,不能仅仅从文化层面就界定出一个中国式管理,进而否定中国式管理的存在价值和必要。当时也有人支持,大多是企业界领导。
其实这种批判是打驴头打在了驴屁股上,因为这里面涉及了两重问题:首先曾仕强提出的是一个自己命名的一个概念,还是对客观存在深入论证后,得出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其次,中国式管理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曾仕强的的管理思想中把文化放到一个很高、甚至是唯一的位置上来,而文化相对应的就是人。我们从曾任强的书里就可以发现,他十分偏爱于《易经》,又对人性的一些阴暗面有着切深的认识,再加上他的管理实践,这就构成了他所谓的“中国式管理”。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认同曾仕强呢?就是因为他的管理理论完全的基于文化产生,在他看来不同的文化体系下就会产生不同的管理。但这是错误的。什么因素能决定企业管理的具体形态呢?环境。让我们来举个例子:如果把一个经受过高等教育,文质彬彬的人丢到非洲某不开化部落里一年,当他的朋友再次见到他的时候肯定不认识他了。因为他们发现,这个人不再那样有礼貌、亲和,见着人会有带有杀气的警惕眼光逼视;而他吃饭也不再用筷或者刀叉,一定是用手的……这就是环境对人的改变。
企业也是一样的。我们讲“适者生存”,你要适应于这个环境才能生存下去。那么这个环境都包括了什么呢?包括了科技、文化、生产力、生产关系、规则与潜规则等等。这都是企业要适应的。而曾仕强讲管理仅仅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这肯定是偏颇了。你要总结中国式管理,那么包括科技、文化、生产力、生产方式、规则与潜规则等等方面都是你要关注的,如果只去注意那些办公室里的细节,注意到人性中某些阴暗面,你的理论也就是阴暗的。
究其实质,曾仕强这老头是用“中国式管理”给自己的理论命了个名,或者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是“占位”。这个位占的极不道德啊,你又没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只不过是要来大陆忽悠些钱了事,只是想着如何让自己的学问能引起更多人注意,结果就给不成熟的“蛋”起了个“美味蛋糕”的名字。后来人们发现aihuau.com那只是个不成熟的“蛋”,就认为被骗了,于是开始对每一块“美味蛋糕”怀疑、否定。
还有一种共性我们也需要知道,这是台湾这个区域中存在的一个共性。自从大陆将繁体字简化后,台湾的人们就说大陆人忘掉了老祖先,都是中国人你咋能把祖先忘了呢?所以他们固执的使用着繁体字,并且由这一点衍生出一种很幼稚、很可笑的认知:相对于大陆来说,台湾的人们才是最坚持传统文化的,才是最正宗的传统文化,也才最明白传统文化的真谛。唉,我实在不想理会这些“弱智式思维模式”。但正是这种思维模式,让台湾的人们把文化看的极重,把传统文化看的极重,凡事都从文化切,而后再证明自己是传统文化的卫道士。哈哈,可笑至极也!
“中国式管理”做为一个名称被曾老头子占了,但看到根本就会发现他也只是占了名称而已,如果看的再开些,把他算成是后来的、真正的中国式管理的启蒙教育者也很恰当。
现在要说说,为什么那么多企业的领导者喜欢曾仕强的理论了。
首先是这个名称吸引人。这些身处中国经济风云变幻一线的企业领导者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国外的理论不能“拿来”,只能借鉴,但应该怎么借鉴呢,其中的度应该如何把握呢?中国企业并没有找到完整的解释,或者清晰的参照系,所以这些领导者也是最苦恼的,于是竭尽全力呼吁“中国企业管理本土化解决方案”。
“中国式管理”,这名字让人喜欢啊!尤其是那些久经沙场的领导者会认为,你敢叫这个名字,多少总会有点东西,再加上曾老头子这个教授、那个顾问的头衔,所以人们就去听了,一听就“上道”了。
你听听,这老头子讲的多生动啊,简直就是发生在我们企业里事情的真实写照哟!讲的多有道理啊,人家的经验多丰富啊……好么,这么多个“啊”就把企业迷糊住了。我们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理论也是一样的,它源于实践,又要高于实践,这样才能指导实践。就象是部队打仗要有侦察兵,这个侦察兵或者或在部队前面,或站在山峰上才能看到更远、更广阔的范围,才能有更多有效的信息传递给指挥官。如果他总在站在部队里面,跟部队一起走,你猜指挥官会怎样收拾他?曾老头子的学问就是这样,源于实践,但又等于实践,所以指导不了实践。虽然能让人得到启示,虽然有时让人兴奋,但没有用的,等于实践就指导不了实践(另外想起余世维,他又比曾仕强强了多少呢?)。
中国企业家们可怜啊,走的是一条没有路的路,所以发现点相关信息就如饥似渴了,所以就给了曾仕强们机会了。其实我们现在再看看,曾老头子又搞出来的“大易管理”,并且说这是21世纪管理的真道。咦?“中国式管理”哪去了?唉,由此证明,所谓“中国式管理”的名号只是老头子的一个吸引人气的噱头罢了,他最终还是想证明自己才是“大易专家”,证明自己才是传统文化的卫道士。
现在我们来谈另一个问题,中国式管理到底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这个问题也要分成两方面来看才看的全然。
首先,中国企业确实需要本土化管理解决之道。我们在《中国市场的根本特征》一文中已经指出,活跃性与不规则性并存是中国市场的根本特征,而且说它特就特在远比其他国家市场要来的激烈和持久。在不同的环境下,必然孕育出不同的理念、行为和价值衡量标准,所以说中国企业管理需要本土化解决之道,所以管理大师德鲁克生前曾指出:中国管理者不能依靠引进,要自己培养……
其次,本土化就是“中国式”吗?
笔者5年前开始思考中国企业管理问题,并试图整理出理论体系的时候,也想着应该是“中国式管理”,但随着研究的愈发深入,愈认识到这个名字的狭隘性。当前世界格局以一级向多级变化,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融汇、交流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要密切,因为世界上拥有决策权的人们已经发现,今天人类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并不是哪一个国家,或者哪一个民族自己能够解决的,需要世界各国的团结协作,才能为人类赢得新的历史纪元。
企业管理也是一样的,研究所谓“中国式”管理的本身就需要大量借鉴他国经验,而且这套理论一旦成功也不仅仅是应用在中国,因为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中国的(或者你把中国换成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名称,这句话同样是成立的)。再加上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之后,全世界需要一场深刻的文化洗礼,这场洗礼将重构人类生存价值、道德标准,并且指导人类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卫生、社会、家庭各项事务的运行——全人类将拥有一套相对统一的价值体系。而中国基于深不可测的传统文化优势,在这场洗礼中将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中华民族,龙的传人,要有大格局,要不怎么去迎接这么一个大时代呢?
“中国式管理”这个讲法本身就是狭隘的,要深入到管理的本质,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才能为其总结出一个科学的、适切的体系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