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电视借着符号性企业家成长历程而来,演绎改革开放30年的宏篇巨制《激荡》正在东方卫视与第一财经黄金档期热播,这一专题片不只提供了这些著名企业家很多鲜为人知的镜头与成长经验,而且把他们的成长与关键的历史背景有机结合,好看而又发人深思。作为一个大学时代正逢开放之初的见证者,我看着这31集的专题片,亲切、激动,同时有一种同此脉动的历史感。
前几天与几位正在中欧上EMBA的企业家沟通,他们问到我把这30年的企业家分为几类,而且他们有怎样不同的历史际遇,我的答案是按照他们的比例的多少由低到高把中国的企业家大致分成四类:一类是使命型的企业家,有明确目标,不论非议,执着己道,其中成功者如任正非、失败者如牟其中,其中以失败者居多;第二类是权宜型企业家,能观察时势、通权达变,这类企业家在大规模的企业家中成功率最高,持久性也最强,他们有理想但aihuau.com也能弹性,善于根据情势调整目标,有长期考虑也有短期谋略,其突出者如柳传志、张瑞敏、王石;其三是资源型企业家,能抓住关键资源、快速崛起,他们在投机性中提升自己管理模式的能力决定了他们的境遇,房地产、矿产业、新能源行业中的得意与失意者特别能说明在这一领域的正例与反例;其四是一夜情型企业家,他们起于一时、昙花一现、毁于另一时,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他们往往把一个幸运当成了规律,把一时的收益当成了模式,而这类的企业家死的量最大,起的量也依然是最大。30年的改革开放大戏中,这四类企业家在其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发挥了不同的贡献、也获得了不同的结局。他们中很多人的崛起是令人激荡的,他们中很多人的转型与再起也是令人激荡,他们中的不少人的离去与跌落也同样令人激荡。
《激荡》的意义在于反思,我们无论属于那一类企业家,能够主动自觉、系统经常地反思,才是真正的前进之道。因为市场与竞争格局在经常变化,各类的资源需要去竞争,诸多的环境因素要去理顺,仅仅只有裸体的钱并不能构成这个时代的强势,恰恰相反一个只有暴发的钱的企业主上升为有系统的逻辑与动员能力的企业家,再上升成为不断进化和具有自我扬弃能力的变革型推动者,这种进步需要每一个阶段对于社会大环境革新的大激荡的回应,和启动与管理自身内部的小激荡的魄力与系统管理能力。与我们朴素期待的平稳相反,企业作为一种存在于高度动态的市场机制中的组织体,不是在自觉激荡中升华,就在被动激荡中坠落,我们要积极地面对与熟习激荡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