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经济不景气,企业也变得浮躁起来。
前不久,笔者在广东某市一个总裁班上,就遇到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这次课程的主题是企业营销破局及市场业绩提升的八大策略,在课堂上,当笔者讲到海尔成长的案例,其从名牌战略到多元化战略再到国际化战略时,一个“拖家带口”而明显带有家族化特征的灯饰企业老板,或者说企业主(其还不能算是企业家),向笔者举手提出自己的质疑:“海尔已经过时了,没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了”。
这让笔者大吃一惊,海尔集团是目前国内本土企业当中最为著名而又成功的企业之一,虽然它也有当时成长与成功的时代背景或者烙印,但其根据企业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提出了增强产品质量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等,表现出一个企业要想做强做大、要想从本土到国际化,就必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经营核心,请问,哪个企业要想走出国门,不需要此三个阶段?因此,笔者对其认为海尔已经过时的说法感到不可理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退一步来讲,如果海尔已经过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本土企业、甚至国外企业到海尔去学习呢?如果海尔已经过时,谁是现在的时代新宠呢?新潮的时代新宠能否象海尔这样持久?
一个不懂得学习,尤其是不懂得向优秀企业学习的企业主(当然,学习不是照抄照搬),是注定没有前景,而做不大的。
可更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当笔者讲到企业营销困局中的“三拍营销”(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承诺、拍大腿走人)害人匪浅,企业需要做战略规划,实施规范化管理、需要打造一支核心团队时,这位可爱的企业主又一次举手站起来,“宣扬”他成功的经验:“说实话,我就是靠独断、靠我一个人拍脑门决策而做起来的,没什么呀,我做得很好”。笔者不知道这个老板听课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做的真的很好,为什么还要搭上时间来坐在这里听课。他是不是仅仅想在课堂上表现一下,让自己的“另类”与“虚荣”充分宣泄一下?
的确,在中国本土,靠一个企业领导“决断”而成功的案例,毕竟也有,比如,娃哈哈的宗庆后,但问题是娃哈哈没有总监,只管中层,更多的决策是靠宗庆后,其背后却是宗庆后一年200多天在市场上跑这一事实,他熟悉市场、熟悉消费者、熟悉经销商、熟悉他的团队,所以,虽然他一人“专断”,但对市场的“了然于胸”,让他决策时不会犯大的错误。但娃哈哈的这种模式可以复制吗?是不好复制的,企业情况毕竟千差万别。同时,过去政经阶段、产经阶段时,由于商品不丰富,产品供不应求,因此,靠一个人的果敢和胆魄,以及独到的眼光,快速上马项目与生产线,也许能成就一个当时的企业,让企业多掘到一些“金”,但今天市场环境变了,市场竞争的惨烈,让一个人决策风险越来越大。如果一个企业的生死维系在一个人身上的话,这个企业必定是脆弱的,也是难以长久的,某著名乳企掌门人英年早逝后,企业业绩一落千丈,至今仍一蹶不振,这难道不是绝妙的证明吗?因此,未来的市场经营,一定要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的前提,便是团队决策,靠一个人去拍脑门决策,必败无疑。
后来,这位企业主又提出一个更可笑的问题:“现在市场不好做,能不能讲一些立竿见影,一针见效的妙招、绝招。”
|!---page split---|
这位企业主的提议,让笔者大为诧异。培训的主要作用,也许是给企业启迪或者借鉴,让其明确未来方向,把握今后趋势,当然,对于中低层员工培训,也会提供一些技巧、方法与工具,但绝不是给企业提供“药到病除”的所谓“灵丹妙药”,因为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背景不同,市场不同,决定了不可能有“一招鲜”式的“金点子”,如果真有,那也是忽悠人的。笔者虽然对其想法深感理解,但对其如此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深感忧虑。
笔者之所以称其为企业主,而不是企业家,是因为其骨子里面、思想深处,还是一个生意人,或者是一个个体户,因为其言行之间,有很多投机、侥幸的因素在里面,而企业家是有长远战略的,是懂得因时而变,顺势而为,而积极去学习优秀企业好的做法,而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的。这种企业主,说白了,是沾染了一种浮躁症,在浮躁的心态下,才有如此浮躁的表现。
中国的商人,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胆商;二是情商;三是智商。诚然,广东之所以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领先于内地的其他省份,是因为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放开,以及给予支持的结果,这种政策的扶持,促使当地的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是依靠国家政策以及市场机会,而让企业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
但现在不同了,商品极大丰富,产品供大于求,市场竞争“红海一片”,让很多企业丧失了原来的优势,同时,这种大鸣大放、机会主义、侥幸而类似赌博的心理原来可能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但现在却成了企业致命的瓶颈,但可悲的是,很多企业却熟视无睹,以致成为“温水里的青蛙”而自己却浑然不觉,却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是。
而一些觉醒的企业,面对着经济大潮的滚滚洪流,尤其是08年的经济疲软,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金融政策调整等,而显得茫然无措,他们渴望-爱华网-改变,以求得更大发展,但他们内心深处,却又害怕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否定自己以前的做法,因此,蜕变是痛苦的,迷茫困惑之中,他们表现出偏执和浮躁。而不改变,也许让他们更“受伤”。
当前,已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年代,本土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对手,而且,最重要,也是最需要关注的竞争对手,却是来自国外的“狼”,他们成熟的经营模式、强大的资金实力,规范化的管理手段,都需要本土企业去学习和研究。
因此,本土企业,当自觉远离浮躁症,建立一种长远的战略规划,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和提升自身。
第一、本土企业,需要不断地反省。中国市场经济不过30年,作为绝大多数企业,还充满着诸多不规范。因此,作为企业家一定要反思自己,到底靠什么,赢得了目前的这种态势。到底是靠自己的“真功夫”,还是靠国家政策或者市场机会。如果是前者,那么恭喜。如果是后者,那就必须要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去转型,或者说是蜕变。比如,从坐商,到行商,从做产品,到做品牌,从单纯的生产,到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等等。
第二、本土企业,当不断修炼内功。深挖洞,广积粮,本土企业需要在产品、技术、资金、品牌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稳扎稳打做实市场,而不可一口吃个胖子;要改变原来的游击战法,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要去打阵地战,区域滚动销售,懂得aihuau.com系统运作,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借鉴、学习和超越竞争对手,在团队打造、销售模式等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更好地参与市场的竞争。
第三、本土企业,当自强。面对外资巨头,本土企业不足惧,更应该自强。因此,本土企业应当利用本地的区域优势、成本优势、人文优势等,夯实市场基础,不贪多求大,一步步做强、做大市场,不断地提升自身品牌,提升市场份额,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愿本土企业,能够一路走好,走的更久,走的更远。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303869878,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