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销批判系列之三:金融危机下,本土企业当远离“浮躁症”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经济不景气,企业也变得浮躁起来。

  前不久,笔者在广东某市一个总裁班上,就遇到了一件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

  这次课程的主题是企业营销破局及市场业绩提升的八大策略,在课堂上,当笔者讲到海尔成长的案例,其从名牌战略到多元化战略再到国际化战略时,一个“拖家带口”而明显带有家族化特征的灯饰企业老板,或者说企业主(其还不能算是企业家),向笔者举手提出自己的质疑:“海尔已经过时了,没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了”。

  这让笔者大吃一惊,海尔集团是目前国内本土企业当中最为著名而又成功的企业之一,虽然它也有当时成长与成功的时代背景或者烙印,但其根据企业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提出了增强产品质量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等,表现出一个企业要想做强做大、要想从本土到国际化,就必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及其经营核心,请问,哪个企业要想走出国门,不需要此三个阶段?因此,笔者对其认为海尔已经过时的说法感到不可理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退一步来讲,如果海尔已经过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本土企业、甚至国外企业到海尔去学习呢?如果海尔已经过时,谁是现在的时代新宠呢?新潮的时代新宠能否象海尔这样持久?

  一个不懂得学习,尤其是不懂得向优秀企业学习的企业主(当然,学习不是照抄照搬),是注定没有前景,而做不大的。

  可更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当笔者讲到企业营销困局中的“三拍营销”(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承诺、拍大腿走人)害人匪浅,企业需要做战略规划,实施规范化管理、需要打造一支核心团队时,这位可爱的企业主又一次举手站起来,“宣扬”他成功的经验:“说实话,我就是靠独断、靠我一个人拍脑门决策而做起来的,没什么呀,我做得很好”。笔者不知道这个老板听课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做的真的很好,为什么还要搭上时间来坐在这里听课。他是不是仅仅想在课堂上表现一下,让自己的“另类”与“虚荣”充分宣泄一下?

  的确,在中国本土,靠一个企业领导“决断”而成功的案例,毕竟也有,比如,娃哈哈的宗庆后,但问题是娃哈哈没有总监,只管中层,更多的决策是靠宗庆后,其背后却是宗庆后一年200多天在市场上跑这一事实,他熟悉市场、熟悉消费者、熟悉经销商、熟悉他的团队,所以,虽然他一人“专断”,但对市场的“了然于胸”,让他决策时不会犯大的错误。但娃哈哈的这种模式可以复制吗?是不好复制的,企业情况毕竟千差万别。同时,过去政经阶段、产经阶段时,由于商品不丰富,产品供不应求,因此,靠一个人的果敢和胆魄,以及独到的眼光,快速上马项目与生产线,也许能成就一个当时的企业,让企业多掘到一些“金”,但今天市场环境变了,市场竞争的惨烈,让一个人决策风险越来越大。如果一个企业的生死维系在一个人身上的话,这个企业必定是脆弱的,也是难以长久的,某著名乳企掌门人英年早逝后,企业业绩一落千丈,至今仍一蹶不振,这难道不是绝妙的证明吗?因此,未来的市场经营,一定要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的前提,便是团队决策,靠一个人去拍脑门决策,必败无疑。

  后来,这位企业主又提出一个更可笑的问题:“现在市场不好做,能不能讲一些立竿见影,一针见效的妙招、绝招。”

|!---page split---| 

  这位企业主的提议,让笔者大为诧异。培训的主要作用,也许是给企业启迪或者借鉴,让其明确未来方向,把握今后趋势,当然,对于中低层员工培训,也会提供一些技巧、方法与工具,但绝不是给企业提供“药到病除”的所谓“灵丹妙药”,因为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背景不同,市场不同,决定了不可能有“一招鲜”式的“金点子”,如果真有,那也是忽悠人的。笔者虽然对其想法深感理解,但对其如此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深感忧虑。

  笔者之所以称其为企业主,而不是企业家,是因为其骨子里面、思想深处,还是一个生意人,或者是一个个体户,因为其言行之间,有很多投机、侥幸的因素在里面,而企业家是有长远战略的,是懂得因时而变,顺势而为,而积极去学习优秀企业好的做法,而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的。这种企业主,说白了,是沾染了一种浮躁症,在浮躁的心态下,才有如此浮躁的表现。

  中国的商人,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胆商;二是情商;三是智商。诚然,广东之所以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领先于内地的其他省份,是因为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放开,以及给予支持的结果,这种政策的扶持,促使当地的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是依靠国家政策以及市场机会,而让企业发展起来的根本原因。

  但现在不同了,商品极大丰富,产品供大于求,市场竞争“红海一片”,让很多企业丧失了原来的优势,同时,这种大鸣大放、机会主义、侥幸而类似赌博的心理原来可能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但现在却成了企业致命的瓶颈,但可悲的是,很多企业却熟视无睹,以致成为“温水里的青蛙”而自己却浑然不觉,却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是。

  而一些觉醒的企业,面对着经济大潮的滚滚洪流,尤其是08年的经济疲软,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金融政策调整等,而显得茫然无措,他们渴望-爱华网-改变,以求得更大发展,但他们内心深处,却又害怕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否定自己以前的做法,因此,蜕变是痛苦的,迷茫困惑之中,他们表现出偏执和浮躁。而不改变,也许让他们更“受伤”。

  当前,已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年代,本土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的竞争对手,而且,最重要,也是最需要关注的竞争对手,却是来自国外的“狼”,他们成熟的经营模式、强大的资金实力,规范化的管理手段,都需要本土企业去学习和研究。

  因此,本土企业,当自觉远离浮躁症,建立一种长远的战略规划,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和提升自身。

  第一、本土企业,需要不断地反省。中国市场经济不过30年,作为绝大多数企业,还充满着诸多不规范。因此,作为企业家一定要反思自己,到底靠什么,赢得了目前的这种态势。到底是靠自己的“真功夫”,还是靠国家政策或者市场机会。如果是前者,那么恭喜。如果是后者,那就必须要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去转型,或者说是蜕变。比如,从坐商,到行商,从做产品,到做品牌,从单纯的生产,到制造和服务一体化等等。

  第二、本土企业,当不断修炼内功。深挖洞,广积粮,本土企业需要在产品、技术、资金、品牌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稳扎稳打做实市场,而不可一口吃个胖子;要改变原来的游击战法,即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是要去打阵地战,区域滚动销售,懂得aihuau.com系统运作,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借鉴、学习和超越竞争对手,在团队打造、销售模式等方面,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更好地参与市场的竞争。

  第三、本土企业,当自强。面对外资巨头,本土企业不足惧,更应该自强。因此,本土企业应当利用本地的区域优势、成本优势、人文优势等,夯实市场基础,不贪多求大,一步步做强、做大市场,不断地提升自身品牌,提升市场份额,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愿本土企业,能够一路走好,走的更久,走的更远。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13303869878,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743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营销批判系列之十:中小企业,过早标准化,等于自杀

  躁的社会,催生出浮躁的思想。   现在市面上或论坛里,标准化、模块化的言论、观点或书籍越来越多了,并且呈现出泛滥的趋势,这些所谓的专家们,旨在通过给中小企业提供一种所谓的标准化的模板,让一些贪大求全,总想走捷径的中小企业一步

李东生:金融危机对美日企业冲击大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李东生:金融危机对美日企业冲击更大   金融危机对欧美、日韩家电企业的影响远超对中国企业,因此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把握住这次机会,就可能在这轮产业洗牌重组过程中争取好的地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因此中国企业未来

中国营销批判系列之八:家族化企业之殇

  东北的一家食品企业邀请笔者为其讲课,在哈尔滨下飞机时,天已微黑,等到了企业所在地牡丹江市,已是晚上10点多钟了。   东北的12月的夜晚异常的寒冷,除了随处可见的残雪之外,大街上行人稀少,冷冷清清,虽然笔者坚持已在飞机上吃了饭的,但

金融产品营销 金融危机下,营销就得讲究厚道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我从头到尾一直跟踪于一个新兴民族品牌的兴起过程,并对其他同类产品的品牌进行分析,对于当今社会鞋服类新兴品牌的推广营销,得出如下结论:金融危机下,营销就得讲究厚道!2009年11月16日至18

营销之道软件 金融危机下谈研磨企业的营销之道(二)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五、网络营销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    网络营销就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    网络营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

声明:《中国营销批判系列之三:金融危机下,本土企业当远离“浮躁症”》为网友无法掩饰情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