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得不行的人什么能吃就吃什么,已经没有了选择的余地,连皇后娘娘都在逃难时将小窝头当成了美食,先活命再说要紧。
但机不择时却并不完全相同,这里有个机会成本或择机成本问题,并非是为了活命不管什么东西都先填饱肚子再说那么简单了。
金融风暴之后,各国都采取了大量的“救市”政策,但并非所有的政策都会被接受,仍有个择机成本问题。
如美国的救市政策首先要稳定金融系统和金融机构,但救市政策中却有的救了、有的没救。美国要救三大汽车,但却没像救金融机构那样给钱,欧盟和英国也坚决反对美国用影响竞争与公平的方式救汽车企业,但却不反对对金融机构的救助。
中国也出台了大量的救市政策,包括4万亿元的投资拉动,9000亿元的保障性住房等等,但谁来评价是饥不择食的无奈还是机不择时的疯狂呢?
中国并没有出现美国式的金融风险,但同样无法独善其身,经济也受到了金融风暴的冲击,不同的只在于内部的问题大于外部的影响。
美国大约是从三层楼上掉到了地上,中国大约是从二十层楼上摔到了十层。让人们欣喜的正是中国还有9%以上的GDP增长,但从二十层楼跌下来的快速下滑所受到的伤害要远远大于从三层楼上摔下来的风险。
中国一方面要拉动GDP的增长,于是政府准备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撬动民间的投资,并保障就业与提高民众的收入。但铁路、南水北调、核电、机场的建设似乎都与民间投资无关,更与扩大民众的消费无直接关联,似乎体现出更多的是计划经济的重演。
中国一方面要在经济下滑时保障民生,于是政府投入9000亿元于安居工程,似乎这样投资能解决钢铁业的全行业亏损,带动水泥、建材的增长。但却不知道这9000亿元的挤出效应大约是9000亿元的数倍,因此而减少的市场化房地产投资会大大的缩减与降低,对市场的冲击会让这9000亿元也许有助于解决民生,但绝不会拉动GDP的增长,而只会让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困境更加严重。
中国也希望让民众能更多的消费,但重点却放在让中低收入家庭掏出更多的钱来消费、让农民拿出更多的钱来消费。廉租房能解决居住条件的改善问题,却不一定能拉动更多的消费。
中国经济的增长要有新的投入、要有政策的救市,但出台的救市政策绝非因饥不择食而机不择时。应有利于民间资本的进入以改善经济结构;应有利于商业化的再循环,而绝非仅仅是国家财政的投入变成了非市场化的不可长久与不可复制的;应有利于在加大投资的同时拉动民众的消费,让收入增长的同时加大消费在GDP中的比重。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保持了一枝独秀并稳定了亚洲与全球的经济,真可谓是功不可没。这次真希望中国能在自救的基础上也让全世界再一次振兴,但却不可饥不择食。
1998年中国靠的是住房制度改革、靠的是房地产市场化、靠的是住房拉动,用房改房解决了原有分配的私有化,让全国超过50%的家庭取出了银行的存款。用商品房给了民众一个市场化的选择,又通过银行的信贷让20—30%的家庭取出了银行的存款,借支了未来的收入。几万亿元的个人住房信贷成了消费中的主力,并在购房之后带动了家居、家电等一系列产品的消费。
住房成为了一头拉动投资中的GDP,一头拉动所有上游的钢材、建材、洁具、厨具、门窗等大量产品的生产与投资。一头提供了大量的就业(近上亿的就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一头提供了大量的税收与土地财政财政;另一头让更多的家庭在追求物质消费欲望增长和提高生活质量中拉动了消费。尤其是让高收入的阶层加入了高消费的团队中,创造了连续多年的经济高增长。
住房是唯一能将民众与钢材、建材、家居、家具等一系列产品融合为一体的媒介,也是唯一让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迅速增长的产品,更是创造城市建设与改革奇迹的市场。
如今中国已出台了大量的救市政策,其中也包括降低房贷利率等政策,但却没有撤销那些为防止过热而设置的障碍。因此除了对刚性需求的刺激之外,并不能让更多的民众从观望之中进入市场,并不能成为更普遍刺激改善与住房升级的需求,不能真正的拉动投资者与消费者的积极性,让市场从下滑趋势中扭转。
所有人都认为这次的金融危机远远超过了1998年,但中国的政策却与1998年相差甚远,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远不如当年稳健的货币政策更积极,又何来的宽松呢?1998年的财政收入只是今年的六分之一,但免税的优惠政策却远远大于今天,财政的投入力度也同样远远大于今天。对房地产这个主要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也相差甚远,当年免去投资方向调节税、缓征土地增值税、对空置房销售减免大量税费、降低利率加大个贷支持、取消对商品房购买的限制性条件等等,都比今天的政策更有利于刺激消费。
今天的政策还在像乌龟一样缓慢的爬,出口退税在以一、两个百分点后退,为什么不像1998年一样征多少退多少呢?利率在一点点的降,为什么不一次降到aihuau.com位呢?准备金率在一点点退,为什么不至少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时更低呢?如果所有的政策都不能一次到位,那么只能让市场观望、观望、再观望,让民众等待、等待、再等待,让市场与经济恶化、恶化、再恶化。
迅速出台支持与鼓励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已迫在眉睫了。难道非要等火烧上了房才救火吗?迅速的出台支持与鼓励消费的免税、减税与优惠政策早就该亮相了,非要等大量的空置与烂尾造成金融损失吗?没有消费的支撑又怎会有投资的增长呢,非要等钢厂的高炉熄火、焦炭比煤炭还便宜才想起信贷支持吗?非要等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失业闹出社会动乱才想起上亿的建设大军的重要吗?
有人说还没看见房地产商跳楼、楼价也还没有暴跌、银行也还没有出现断供和烂账,说明房地产市场还不错。这大约就是那种认为从二十层楼跌到十层楼不会摔死人的荒谬。
真要等到这种情况出现时,市场就想救都救不活了,还谈什么保增长;连发展的基础与前景都被摧毁了,还谈什么可持续。要知道是1998年的政策经过十年的积累才建立了今天的房地产市场,才成为了重要的支柱产业,难道真的想将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都变成烂尾一片的垃圾场才后悔吗?
全球的经济发展历程从来都证明的是房价暴跌的危害远远大于房价的上涨,最终引发经济危机的从来都是房价的暴跌而不是房价的上涨。都说泡沫来自于房价的高涨、危机来自于房价泡沫的破裂,但中国的房价是否存在泡沫、中国的经济下滑是否来自于房价泡沫的破裂却是个存在巨大疑问的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