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智弈》
李 平
当我们完成了初稿,在清华东门的星巴克小小庆祝的时候,我们都有一种经过了一次洗礼的感觉。如同框架在“碎片化”的市场格局下成功实现产业整合的故事一样,我们的写作也从初期简单凌乱的初步构想开始,一步一步最终实现了对于这段资本传奇故事全面客观的呈现。
框架的故事看似非常简单。即使加上公司的成立初期,也不过5年的时间。而5年间,从不到20万元资本的起步,到15亿整体出售给分众传媒,这期间的每一重要的步骤都似乎顺理成章,没有任何悬念。因此,当我们开始采访和组织材料时,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很难写出“彩”的故事。因为它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是“跌宕起伏”或“惊心动魄”的情节和噱头。
不过,只有你慢慢体会故事中框架内外的每一次决策的开始、过程以及结果,了解故事背后大量的或者平平淡淡或者令人称奇的背景,品味书中主要人物的品性、风格以及经历之后,你才会从几乎没有悬念的故事中,发现很多可称之为奇迹的东西。我们就是在对于奇迹的不断发现和探索中一步步为这个故事所深深吸引和折服,并进而找到更好的呈现角度。
本书的立意在于要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景式的关于创业、企业整合、战略创新、领导力,以及资本运作的成功而真实生动的“案例”。我们希望读者在掩卷之后会有不同角度的思考,并回到本书中,再次研读一些可能忽略的细节,从而获得新的发现和感受。我们没有也不试图为框架过去的成功作出什么结论,事实上,在我们完成本书后,到正式出版与您见面前,框架以及分众的传奇还在继续着……未来,他们也许还会遇到更强大、更严峻的挑战,他们可能享受更大的成功,也可能承受失败的煎熬。但无论如何,它的故事都在不停地延续,如同生命本身,今天的一切都源于昨天的孕育和积淀。所以,我们想要呈现的框架这一段传奇经历,只可以为您提供一个线索,而结论和领悟只能来自于每一个读者现实的思考。
在我们的采访中,我们常常不自禁地为被采访者的情绪所感染,但本书的宗旨在于忠实地“呈现”,尽量不要掺杂我们自己的感情色彩。整个创作团队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作者不做主观评判和对故事做太多的渲染,甚至细节上也尽可能不采用过于情绪化的元素。这使得我们常常要舍弃很多从采访中得来的一些很有趣和 “煽情”的情节,而专注于故事的主线。即使这样,成书后,我们还是觉得故事似乎过于“正面”,就像书中谈到的,整个故事让人觉得几乎有些像“假”的一样。所谓“假”的概念,在外人看来,大抵是因为如此短的时间里成就的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毕竟,结果是活生生地摆在大家面前的。而我们对于“假”的理解,更在于框架这个案例的整个过程:顺利、漂亮得难以置信。没有强烈的冲突,没有风波,也没有所谓的“背后故事”,更没有通常意义上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似乎上天注定。
但这也正是我们所要呈现的真实。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绝对的真实,恰恰是我们想要带给读者的思考脉络: 框架的成功为什么能够如此漂亮、顺利,谭智又是凭什么获得了这样“天上掉馅饼”一般的运气。或者,这一切真的仅仅是因为谭智所说的运气吗?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在框架的故事中应该如何解读?我们相信,本书能够帮助您通过更深入和更接近事实真相,了解并解析框架成功的根本原因。
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先生说,“框架整合的案例是拥有强烈技术背景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企业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利用金融工具进行行业整合的一个经典案例,它能够代表中国目前并购市场中细分行业的并购经典”。在我们看来,这句话概括了框架整个故事的各个层面的元素,包括经济、市场、产业的大背景和诸项成功要素。几乎所有的点评嘉宾和我们采访过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框架的成功故事并不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案例,但它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契合了中国的飞速发展、消费水平与生活方式的提升、媒体与广告产业的剧烈变革、市场惨烈竞争环境下创新突破的需求,以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专业化管理、团队合作、献身精神、领袖风范和商业智慧的强烈渴望等多种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框架的故事就是一套生动、翔实、丰富的教材。它提供的不是解题的标准程式,而是能够为企业家、创业家、资本家以及管理者提供对于战略、决策、执行力的思路和解决方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