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弈》:联合共赢:“三国演义”的另一种结局(4)



系列专题:《智弈》

企业家之于企业的责任,就是以股东、员工、客户的价值实现为优先、为大局,将管理层利益与企业家个人感受放在次要位置,实现股东、员工、客户价值增值的最大化与长期可持续发展。这其间,无论是收购,抑或是被收购,只要能够促进这些价值的实现与增长,就是一个值得支持的举措。被收购本身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收购其他企业也不是占别人的便宜。企业家通过资本运作实现战略性联盟,即使是被收购,也无碍于企业家的称号,也是对企业的终极责任;相反的,一个企业负责人沉浸于单打独斗而放弃了联合的机会,标榜是为企业负责,即使表面上保持了企业的所谓独立性,实则本质上损害了股东价值。

联合之路

诚然,合并收购案失败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比比皆是,但是一旦成功,往往就能给企业带来爆炸性的增长与压倒性的竞争优势。收购与被收购,其实并不神秘,应该是企业经营中的常态,其作为企业发展的通常性手段应该被现代经理人所熟知并掌握。框架收购—被收购案例以其教科书般的经典过程,告诉我们收购与被收购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非遥不可及,我们也可尝试为之。

“联合”的商业观念是如此重要,它应成为每一个企业股东与管理层战略思考的核心话题。我们需要与谁联合获得核心资源?我们能与谁联合吗?我们能够收购谁使得公司实现快速扩张吗?我们能够通过引入战略性投资者,甚至被收购,使得公司的竞争力得以跳跃式发展,股东价值得以飞跃吗?

中国企业要想“做强做大”,除了依靠自主滚动积累发展以外,合并收购、联合联盟是必由之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缺一不可。收购中的战略驾驭能力、包容与整合能力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这是中国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

“联合”的商业观念不仅在一个企业的微观层面极为重要,放在中国产业界腾飞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更加值得我们后来者借鉴。中国经济走到今天,在环境污染、资源消耗方面已经走到尽头,在勤劳辛苦方面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即将不复存在,所谓效益型、创新型发展之路,则均需脱离恶性竞争。停下来,喘口气,多想想,试聘全球优秀的人才、购买最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推广有附加价值的品牌,而这一切都需要有更好的利润和更充分的时间。为了达成这些前提条件,“联合”、“合作”是一个有困难但并非决不可操作的方式。

 《智弈》:联合共赢:“三国演义”的另一种结局(4)

颇富戏剧性、传奇性的框架案例已经开启中国收购与被收购大潮的序幕,未来更值得期待!期待未来中国的并购成为常态,未必轰轰烈烈,未必都是华丽篇章,但是却深深地改造着众多中国企业的运行轨迹,甚至推动着中国企业在“做强做大”的道路上另辟新路,迅速前行,而“联合”理念的发扬光大则更是影响深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8217.html

更多阅读

第42节:联合共赢:‘三国演义‘的另一种结局(5)

系列专题:《没有输家的博弈:智弈》  通常引入新股东或放弃原有股东地位会导致管理者地位的变化,因为新进入的股东也许希望变更管理者,至少变更管理者的权利已经转移给了新股东,此时,不少人也停步不前,错失机遇。在此种情形下,应以股东利

第41节:联合共赢:‘三国演义‘的另一种结局(4)

系列专题:《没有输家的博弈:智弈》  谭智在收购别人时表现得"不骄不躁",处处肯定与尊重被收购对象。而在被别人收购时,则表现得"不卑不亢",与分众相处中显得大度与大气。短短11个月内,能完成两种对立角色的切换与调整,火候拿捏得如此恰

第40节:联合共赢:‘三国演义‘的另一种结局(3)

系列专题:《没有输家的博弈:智弈》  做企业不是斗气,不是争面子。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相互联合起来可以消除恶性竞争,如果相互联合起来能产生更充分的竞争优势,能产生更高的股东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企业在国外不敢涨价三五块,因为

第39节:联合共赢:‘三国演义‘的另一种结局(2)

系列专题:《没有输家的博弈:智弈》  无论框架的业务是否有长远竞争力,未来是否能够单独上市,只要框架保持独立,维持"三国演义"的鼎立态势,那么分众、框架、聚众的恶性竞争就不可避免,所谓的电梯广告的"蓝海"就会逐渐变成血流成河的"红海

第38节:联合共赢:‘三国演义‘的另一种结局(1)

系列专题:《没有输家的博弈:智弈》  中国企业要想"做强做大",除了依靠自主滚动积累发展以外,合并收购、联合联盟是必由之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缺一不可。收购中的战略驾驭能力、包容与整合能力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的必经过程。  联

声明:《《智弈》:联合共赢:“三国演义”的另一种结局(4)》为网友尛缌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