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的原因 应对“用工荒”,贵在储备“质”的红利



     在就业压力犹存的情况下,应对接踵而至的“用工荒”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校正在较低的价格水平上可以召之即来的用工参照系,充分认识从不愁“人”的数量到关注“人”的质量转变所隐含的商业价值,而不是简单规避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二次人口红利重在素质

  应当指出,在社会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的情况下,“用工荒”的出现并非完全是因为招不到人:一方面,是用人单位不愿意支付更多一些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在用人单位愿意支付更多一些劳动报酬的情况下,招不到合适的人。前者标志着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不出人们的预料,因为早有专家预言,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转折点;后者则说明管理者开始青睐第二次人口红利,劳动者技能或者素质的重要性凸现。

  所谓“人口红利”是一个经济学、人口学上的概念,原本就是以人口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实际上是一种人口量的红利。劳动力量的充足提供了成本优势,庞大的基数就能够成就很多很优秀的企业。与此同时,劳动力价格的低廉助推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以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被称为“世界工厂”。第二次人口红利则脱离了人口学的范畴,主要指得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由此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一项计量分析表明,在制造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劳动生产率上升17%;如果职工全是高中学历,劳动生产率将提高24%;如果都是大专学历,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如果说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或者第一次人口红利是量的红利,那么第二次人口红利主要指的是人口质的红利,属“质量型”人口红利。

  当然,质的红利和量的红利密切相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本不存在什么特殊的红利,它之所以被称为第二次人口红利,正是受到第一次量的红利的影响。量的人口红利余波至今犹存,劳动成本虽然有所上升,但劳动者的工资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程度。两者之间的差距,正是用人单位潜在的红利,即“质量型”人口红利。国内较具权威的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最新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里,有将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这当中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这既是因为受到传统人口红利的牵制,也表明受过较好教育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远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中产阶层还没有达到应有的规模,其中的红利空间仍然不小。

  从理论上讲,普遍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总是存在的,否则就难以扩大再生产。一些经营者在劳动力成本上涨中之所以感到原有的人口红利不再,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成本上涨,一方面说明自己的企业失去了原有的竞争优势。出路只能是转型升级,进行创新的努力。未来10年,中国劳动力成本将处于上升阶段,廉价工资已很难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供给,有作为的企业家当然不能在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安于现状。实践中,坚持创新、科技含量高的企业的工资水平总是相对高许多。这些工资水平相对高许多的一流企业不仅没有被劳动成本压垮,反而不失后发优势。这就说明,所谓的人口红利早就由“红”在“数量”转向“红”在“质量”。只有在经营活动中以“质”取胜,才能继而分享“质量型”人口红利。

  以“质”取胜贵在储备

  在第一次人口红利与第二次人口红利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鸿沟。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如同社会进步一样,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关键在于用人单位是粗放攫取还是同舟共济。股神巴菲特在谈到投资经验时笑称:“我用屁股赚的钱比脑袋多”。所谓用屁股赚钱,就是对股票较长时间的持有;用脑袋过多就是过度投机,对股票频繁换手。用“屁股”与“脑袋”获取人口红利的“秘笈”也应当一样,只不过“持有”类似于对人才的储备,成功取决于真诚。

  对人才的储备固然需要指向高端人才,然而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主要指的是技工或者熟练工,储备就是与他们形成尽可能长的合作关系。比如火锅店的切肉工,切出的涮肉每盘有多少卷,数量、份量必须差不离。卷数少,消费者不满意;份量重,老板要多付成本。火锅店赢利就指着他呢,因此切肉工就是火锅店人才。而合格的切肉工并非谁来就可以干,随时都能招得到的。火锅店要想增加营业额,扩大经营规模,就需要储备一定的切肉工。这时的储备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经营淡季时不能轻易裁减,甚至可以“养起来”;另一个是遇到好的切肉工时,要能够使其待遇与时俱进,能够留得下来。这就是如同巴菲特对股票的持有:没有好机会时屁股要坐得住,买入好公司股票后屁股更要坐得住。只不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屁股”应当更多地坐在劳动者这一边。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储备重在使用,储备、使用的过程就是增值的过程。管理大师德鲁克早就指出:“组织不能只依赖天才来运作”,经营的成功只能依靠“一群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德鲁克的这种洞见完全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以“质”取胜的座右铭,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中所说“质”,离不开一种累积的过程。其中“质量型”人口红利在当前的情况下固然依托于劳动者教育程度的提高,但并非学历高就代表质的红利大。对于个人来说,需要历练;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在实践中组织继续学习。历练和组织继续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的红利增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挥之即去召之即来的“用工荒”是难以消解的;即使在量上得到满足,也很难立即做出“不平凡的事”,不可能完成两次人口红利之间的成功过渡。

  这同时告诉我们,储备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关键要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当今世界各行各业发展日新月异,稍有不慎瞬间就会被打败、被淘汰。日本家电业2008年在世界市场上还不可一世,没有“没落”的任何征兆,然而短短三四年时间过后就到了今天将要出局的地步;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厂商昔日的辉煌也在瞬间黯然褪色。如果说人力资源质的红利不可能被某个企业所垄断,那么在“质量型”人口红利的轮番争夺中,赢就赢在率先转型抢占先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幻想着通过向劳动力低廉的区域转移工厂维持经营,那就不可能全面顾及人才的储备,罔论在“质量型”人口红利的竞争中抢滩。如果说转移工厂也需要花费很多成本,未必能奏效,那就不如珍惜现有实力,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做足文章。

  让人才红利“红”起来

  毋庸讳言,第二次人口红利相对于第一次人口红利而言,更具有宏观意义,并非将人招进来就能奏效。要想使潜在的红利变现,关键在微观领域能够真正让“质量型”人口红利“红”起来。严格来说,“质量型”人口红利就是人才红利,人力资源应当是人才资源、人智资源。当自然资源被分配完毕之后,企业生长的动力将更多地来自人才资源,经营者应当像分享第一次人口红利时进行资本运作那样,及时进行人才或者人智运作,取得“财散人聚”的效果。

  分享“质量型”人口红利必须真正以人为本,校正以股东为中心、投资者至上的偏差。以人为本主要是以人的知识、智慧和技能为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上,应当具体体现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健全正常增长机制”。今年年初,为了解决“用工荒”,不少温州鞋企推出了股权激励措施,招贤纳才。甚至有鞋企亮出“一线员工也可获赠股权”的招牌,以吸引农民工加盟。这看起来是股东、企业主的让利,但决不是一种恩赐,是在体现“质量型”人口红利的应有价值,经营者理应自觉兑现。对于即将推出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也是一样,经营者只有自觉地执行,“质量型”人口红利才能落到实处;如果试图规避,甚至与之博弈,那就很难说是在以人为本。

  分享“质量型”人口红利应当努力打造栓心留人的小环境,使得劳动者至少可以与资本享有同等的尊严。从政府的角度讲,要从以劳动力低廉吸引投资者的方式转向提升“软环境”,加快医疗、教育、培训等公共资源面对农民工群体的覆盖面,对更关注融入城市的年轻农民工更有吸引力,用“服务优势”对冲企业一时还难以消除的“工资劣势”。对企业来说,需要坚持同工同酬,形成公平竞争和更加人性化的文化氛围。中国三星总裁张元基在赴任时向所有员工承诺实施“幸福职场”战略:我将以“沟通和文化的最高责任人”的使命感负责到底,直到‘WorkSmart’的企业文化在中国三星真正扎根。“WorkSmart”即“幸福职场”,特点就是迅速、敏捷和高效率,同时让员工感到工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用工荒的原因 应对“用工荒”,贵在储备“质”的红利
  分享“质量型”人口红利也需要改进工作方法,去掉“夹心”层。如果说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已经认识到“质量型”人口红利的重要性,那么在具有相应层级的组织中,要想使以人为本的精神落地,还需要中层或者基层管理人员自觉践行。实践中,一些中层或者基层管理人员往往不是从全局看问题,而是过于看重部门利益,对待员工以听话为原则,工作方法简单粗放,非常容易伤感情,常常构成员工离职的导火索,由此构成了分享“质量型”人口红利的“夹心”层。比如近日三一集团总裁向文波倡导员工晒福利,自曝三一给员工成本价盖房,并以市价一半的均价卖给员工。员工在微博中也证实了此事,但有住户借机反映二期房子存在漏水、渗水等质量问题,请求解决,颇让向文波尴尬。漏水、渗水虽属小事,但让人碰上了也很闹心。由此可以看出,促使中层、基层管理人员改进工作方法提高管理质量,同样十分重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5928.html

更多阅读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读最好的老师有感

倾听与对话,这是我们人与人交往的必须能力。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我每天最多时间所面对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孩子来到幼儿园除了和同伴的对话外就是和老师进行对话。虽然踏上工作已有多年了,但细细想来,我每天和孩子们之间的有效对话到

声明:《用工荒的原因 应对“用工荒”,贵在储备“质”的红利》为网友溺死也情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