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主持人:您是第一批去的深圳?
王石:第一批算不上,1981年设特区,我是1983年去的深圳,算比较早的一批吧,但不是第一批,1983年的深圳的建设已经轰轰烈烈了。
主持人:那个时候深圳是什么样的状况?
王石:我1978年到广州铁路局工作,当年就到了深圳,当时还没改革开放。深圳是一个对外的口岸,一个人口不多的边陲小镇。到香港的很多物资都是通过罗湖口岸到香港。我所在的工程部门在深圳有项目,承建出口运输物资的车皮消毒库的工程。当时就住在工地的临时工棚里。活猪、活牛、新鲜瓜果蔬菜在最后一站进行检查,有很多是奄奄一息的,已经死了的猪被卸下来,扔在铁路两边,还有很多腐烂的瓜果蔬菜。卫生很差,苍蝇嗡嗡乱舞,奇多无比(嘿嘿),对深圳的印象是非常非常差的。
再有一个,经常感受到有人偷渡到河对面的香港去。工地上由两种人组成:国家正式职工和农村的民工。早晨上班点名,说哪个哪个民工又不见了,怎么不见了?跑香港去了。一次去文锦渡口岸,瞅见了深圳河里漂着一具尸体,猜想是偷渡的时候被淹死的。第三、深圳有一个自由集市,差不多一个礼拜两次。每次我到深圳出差的时候,同事就委托我在那个集市上给他们买一些新鲜牛肉带回去。当时给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这三件事儿:卫生条件差;民工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偷渡“自由世界”;不用凭票可以买到一些副食品。 70年代末,我岳父在深圳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同所在村的房东一家建立了来往关系。我在深圳施工时星期天没事儿就到房东所在的皇岗村过周末。
在深圳差不多工作一年。1979年就回广州,似乎同深圳再没有工作关系了。每年春节,深圳的房东庄顺福(昵称:牛仔)都会带着一深圳的鱼和虾蟹到广州探访岳父家。有意思的是,1982年春节,牛仔夫妇来广州探望,我发现牛仔第一次没有带海鲜、河鲜,而是带了两箱水果,是加州提子和加州橙子,是舶来物。还有让我更惊讶的是房东的太太,一位是非常纯朴的农妇居然烫了个烫了个很洋气的卷发头,还穿了双摩登的皮鞋。他们带的东西和装束显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巨变。深圳发生了什么?这时,我才产生了要去深圳的想法。
主持人:已经能够让人感觉到有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王石:对,那就是变化,物质条件改变了,生活形式上也改变了。我记得非常清楚,牛仔太太太太感觉到全家人惊讶的眼光,反倒不好意思,捂着脸,嗤嗤笑起来。当时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说我要再去一趟深圳,结果去了深圳就发现原来给我的印象整个改变了。不是说卫生条件改变,卫生条件应该说还是很差,但是原来冷冷清清的深圳,突然就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尘土飞扬,都是塔吊、八吨的翻斗车,整个是烟尘滚滚的一个大工地,让人感觉有一种兴奋,有一种新的事情在发生。突然就觉得这个地方我应该来了。(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