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一直是政府关注、百姓关注、房地产开发商关注的一个敏感、热闹且让人困惑的话题。房价是涨还是跌?火爆的辩论场面,网络、媒体的相关新闻,各种PK论坛更是充斥着各个角落,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各大“门派”也应运而生,不一而足:持涨派、唱跌派、出手派、观望派……各个派系都有房地产圈内的大亨大腕们或是经济学家学者们为主帅,且各自都有一批追捧者,可谓房地产业的“百家争鸣”。他们据理力争,针锋相对,都有充分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多么的正确可信,从宏观经济到个体需求,分析的有理有据,评说的头头是道;国家的调控政策更是频频出招,但房价依然是一路高歌、突飞猛进。害得那些想买房却又买不起房的工薪阶层、小老百姓们一头雾水,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2008年,不太平的一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大地上的多灾多难,无不影响着人们对于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对于房地产来说,形势似乎明朗了,奥运会也没能支撑住楼市价下跌的步伐。拐点论出现了,房价从广州深圳开始领跌,接着上海、北京也成了房价下跌的“重灾区”。成交量大幅下滑,每家的“生意”都很冷清,沉寂的售楼处门可罗雀,跟前两年红红火火的售楼现场形成鲜明对比,或许真应了那句话――买涨不买跌。政府的多次调控似乎初见成效,观望的大军也越来越多。下跌似乎已成定局,那楼市会像股市那样一泻千里?笔者认为这仅是房产市场进入了调整期,只会使房价更接近于理性。楼市不同于股市,自有它的成长发展规律,股票可是说一种纯投资形为,而住房却兼负着人们生活中“住”的使命,可以说是一种必需品。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会考虑买房,但房价降多少才能买得起呢?房价又能降多少呢?
首先,开发商肯定会考虑成本,开发商不挣钱就违背了做项目的本意,这不是开发商黑不黑的问题,而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开发商最大的资金投入就是拿地,地价成本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成本的45%至60%之间。而地又是各地开发商从政府手中出让过来的,出让费也是随着房价而水涨船高,地价高了房价成本势必增加,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房价高只是开发商的责任吗?
其次,即使是跌到成本,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依然买不起,不过房价也从来不需要每个人都承受得起,只要有5成的居民承受的了就可以了,那问题是现在降20%、30%就大部分人能买得起了吗?如果真是那样房产回暖也就指日可待了,即使不用政府出面开发商也差不多都能自救,但现在的情况却并非如此,现在上海、深圳据传降幅已达30%,但老百姓却依然是买不起啊!
再者,房产新政的出台使更多的人开始观望,而开发商的资金链处于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下降30%也只是为了想方设法融资自救,以防资金链断裂;不排除部分开发商跳水,但这种跳水很可能导致购房者进一步观望,形成降价-观望-降价的恶性循环,投资者继续徘徊。整个市场大势继续下行可能性较大。但业界各方需要思考的是,大幅度跳水后的房子交房时是什么样的产品?这真的很难说。
所以媒体、开发商、政府各方都应该对市场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而不是一味强调降价。自住者应该更多关注居住感受,关注项目品质,低价有时候也意味着风险。价格低并不一定意味着是最好的投资,应当综合考虑,优质的投资最终不能忽略物业自身的价值。
现在不是房价能降多少才能买得起的问题,而是购房者与开发商之间何时能达成一种共识,这样“买卖”才能继续。可现在却是两者之间在博奕,前者希望价格更低,后者则希望市场能迅速回暖,两者之间就在这样对峙着、观望着、徘徊着。房价出现目前这种况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算是一种“历史积怨”,消化掉也需要一段时日。当前政策的出台,对于稳定市场信心,避免出现过度调整,推动市场更快地达成共识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希望市场经过新一轮的调整,优胜劣汰,更加健康,理性发展。房市下一步的走向到底会如何,我们只能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