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三鹿奶粉事件
央视二套的《对话》栏目,从未有过这么风光的待遇,只因为做了一期题为《牛奶的诚信》的专题节目,对该期节目的预告出乎意料的多,各大媒体都能看到对该期节目的介绍。预告文字极为煽情,甚至上了央视国际网站的头条:
“乳业三巨头聚首央视《对话》,首次共同公开致歉:伊利、蒙牛、光明3家企业老总将在节目现场首度详谈‘奶粉门’,以现场喝奶的形式,向消费者证明当前的牛奶是安全可放心饮用的;蒙牛集团营销总裁赵远花现场激动甚至落泪……” 然而,原定于12日晚10点播出的节目,却未能与大家按时见面,当期节目换成了有关“达沃斯”的话题。13日下午2时5分,《牛奶的诚信》才与观众见面。 一个敏感的时期,一个敏感的话题,再加上一个十分蹊跷的“延期播出”,很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可以想见的是,这期节目是“三巨头”的联手公关行为,也是央视为自己的广告大客户不遗余力安排的一次救市行动,因此,央视不惜拿出最好的栏目资源,超规格的预告方式,以求达到“改变形象”的目的。 然而,目的是否达到?难说。 一是真正巨头未到场,没分量。“事件”之前,喜欢在媒体频频露面的真正的巨头,如牛总、潘总并没有到现场,到场的仅是伊利集团副总裁靳彪、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蒙牛集团营销总裁赵远花。尽管几位老总也是位高权重,但“一把手”未到,难免给人回避、不重视的感觉。但问题又来了:如果牛总、潘总到场,他们又该说什么呢? 二是依然回避问题,没深度。虽然节目中主持人也试图用一些看似尖锐aihuau.com的话题,制造客观的氛围,但无论是“三巨头”、还是到场嘉宾,依然在隔靴搔痒,“奶源问题说”依然是他们最大的托词,企业俨然成了受害者。就连激动落泪的某总,落泪的原因也是因为“企业的损失”,而非“伤害消费者后的内疚”。 三是用谎言掩盖谎言,没诚意。太老套的“现场喝牛奶”表演,已经丝毫打动不了观众了。类似的表演我们看了太多了,哈尔滨的官员喝过,太湖沿岸的市长喝过,你喝你的,于我何干。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喝牛奶时,靳总信誓旦旦:“现在市场上卖的牛奶,都是合格的,都是不含三聚氰胺的。” 但节目播出当天,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紧急通知,9月14日前生产的乳制品,必须立即全部下架,停止销售,就地封存。 这样毫无效果的秀,做了何用?从牛奶事件爆发以来,作为消费者,最愿意看到的是政府、企业实实在在的行动,然而,现在看到的却是:政府虽然在发布检测报告,但让人眼花缭乱的名单、批次,谁的问题谁没问题消费者无从掌握;企业虽然行动迅速,但也只是在央视广告上一次次吆喝“质量承诺”,你原来的事都没说清楚,再承诺有什么用?商场里的商品依然在火爆打折销售,你打折是因为要讨好消费者,还是损失太大挽回一点是一点,还是乳品有问题赔本卖出去拉倒? 在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食品安全都是“高压线”,一旦食品安全出问题,企业面临灭顶之灾,这样,企业才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时刻不忘记自己的责任。而在中国,除了三鹿的董事长被处理,其它有问题的奶企未见有何“伤其皮肉”的代价,何不用说“触及灵魂”了。 在我以前的文章中,经常谈到危机公关的原则,最关键的原则就是承担责任,其次是真诚沟通。承担责任是核心,不说清真相,不承担责任,再好的公关技巧都是欺骗。 不负该负的责任,你做再多的秀也没用,喝再多的奶也是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