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CCTV-2做嘉宾时和节目的几位策划人说到,现在的一些专家真的是“票房毒药”,好好的故事或场景,经他们一评论,听的人看的人就都索然无味了。而且我要说,北京之外这类的毒药专家还真的是太多了。其实我在头脑风暴节目里就有意减少了对这类专家的邀请,而多邀请一些富有主见且善于与他人争论的专家,我们戏称这类善于批评与评论的专家为“砖家”。
我一向以为学术争议与批评是学术的灵魂。你就是一个普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会在写论文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训练:先自己有所假设立论,再检索相关论点或他人主张,接着提供你的数据和论据以对前人主张有所辩驳,最后提出你的独特主张。这么说吧,无所评述、辩驳、主张的论文道理上很难答辩得过去(当然现如今的学术界连这样的门槛也不是尽守的)。有意思的是,有些硕导、博导给自己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头头是道,到自己在发表文献、参与研讨会、进行观点交流时,无所主见、无所创见也无所批评,整个就是一废话连篇,我倾慕的五四时期胡适、王国维、钱穆、鲁讯、章鸿铭、章伯钧、章士钊一类学者,纵是朋友而在文论上从不谦让,纵是敌人也要在对骂中显出论据,那是真学者。
我推崇砖家,做一个好砖家,我觉得要有4个基本要件:一是广有学识,这样出手拍人有根有据才能让人佩服;二是有所建言而非徒然牢骚骂娘;三是当众批评、点评到位、对事不对人、对道理不对人品;四是拍人砖也允许别人拍砖,相互批评,听得人言,而更注重继续加强学识,加强后续再拍的战力。我相信,这样的砖家于辩驳中助长别人、激发自己、吸引群众也容易让人民在这样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我自己算得一个砖家,无论是出席政策会议、学术讨论、专题节目、课程讲座、公开演讲,常以有所批评作为自己立论的方法之一,也作为丰富自己讨论的一法,还作为对自己加强压力的一个途径。早在高中时代,我的政治课老师陆念石先生就告诉我们,学哲学与政治,批评是有话说的一个方法,也是锻炼思维的一个方法,更是使你思路与人有别的一个aihuau.com方法。诚然,在今天专家横行、砖家稀缺的时代,拍砖头往往是容易得罪人的,而且场面上也显得不够优雅善良,但比之拍砖头可有建设性而言,得罪些腐败的官僚、迂腐的学者、半死不活的老好人实在也不算什么。如果用砖头拍痛了他们,或者拍怒了他们,或者让听的人因小小脑震荡而恢复了一些早年的风格或者残留的血性,那拍砖可就是积德的法门了。鉴于现今拍砖头的人才如此少,建议有些爱好、理想、追求的朋友组成“砖头会”,经常切磋拍砖头技艺、火候及学问,或者酝酿出一门“拍砖学”的学科也未可知。殷殷期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