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可以捕获到阶段性的甜美,但我们无法完全保鲜这些甜美。我们的思维只有不断地去大胆预测未来,才有机会去验证未来的趋势。
夏季来临的时候,在南方居住生活的我们经常买点荔枝回来,丢进冰箱,且不去管它核的大小,只想着它们应该更加新鲜的甜美,想着“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快意,想着剥壳之后的白雪圆润,不过这些想法始终无法完全实现,无论是在超市或者是批发市场,或者是在居住区的楼下那些车载小贩,都很难买到从荔枝树上直接采摘下来的鲜美。
商业运营如同这些鲜美的水果一般,我们在每次体验新的商业场所开幕时候,总会感受到许多出乎意料的细节美妙,但我们也难免尝到一些已经变成酸涩的味道。
这就是市场。我们都可以捕获到阶段性的甜美,但我们无法完全保鲜这些甜美。我们的思维只有不断地去大胆预测未来,才有机会去验证未来的趋势。
而时近的三四个月,我一直在深圳研究购物中心和百货业态的运营,更加微妙地发现其中许多的自知甘苦。
关于购物中心和百货业态的运营比较,其实是这四年来一直深受业界关注的话题,而我也一直在关注这个方向,并深入地去实现这些方面的实践与探讨,时至今日,还在继续。
因了工作地域的缘故,我这些年来一直在深圳工作与生活,亲自去参与并体验了许多的百货公司和购物中心。记得在2002年之前,深圳的购物中心还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这个年份里,有一个名字当时如雷贯耳,是号称在2000年已经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购物中心的铜锣湾,这个一直在中国推广购物中心概念并以购物中心先驱的身份的公司,如今正在努力挣扎,实现翻身战。
而在2002年,关于mall的概念其实一直不曾统一过,我们曾经有过按照面积来考量一个项目该归属哪种业态的好笑局面,如我们曾经觉得面积在五万平方米以上就可以叫做购物中心或者是SHOPPINGMALL,不过这都是历史进程中难免有过的尴尬,即使是当时最新潮的概念,也估算不到五年后的今天,中国的购物中心和百货已经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但是在当年,我们曾经做过一些大胆的预测,比如百货的专业化和休闲化将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一些百货公司朝向主题式发展,一些朝向综合化发展,我们还曾预测过零售业对忠诚顾客的培养将更多地走向联盟的形式,和外部机构更多地开展合作等等,这些预测如今渐渐都明朗化,也让我们非常欣慰,更让我们非常自信,因为我们的视野总是在潮流来临之前。
如今我们依旧在研究购物中心和百货公司的运营比较,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几年实践里,我们发现这两个零售业态已经不能象过去互相融合,比如百货公司成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店,这样的结合形式在实践中已经证明并非可以适合所有购物中心,百货公司在很多情况下已经发展成为购物中心的有力对手之一。
这样的结论或许有些大胆,但我们只要想想再鲜美的水果,只要不立刻食用,迟早都会变得酸涩,就可以明白这一道理。
在零售的业态划分中,百货店和购物中心其实是并列的两种业态,各自是平行的,他们在消费群体有很大的重合度的这一重要特性,决定了他们必然会存在生死存亡的竞争。这种竞争直接导致了双方之间在很多层面存在着以4P理论为基础aihuau.com的当面冲突,价格体系、促销体系、渠道体系、产品体系等等方面,从招商工作开始之时就已经暗流汹涌。
这样的竞争是无谓的,但是前提是因为他们的重合度,这种重合度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改变这样的局面需要等到中国零售业的再度发展。
再度发展将是什么境界呢?不妨让我来做一个更大胆的预测吧:
未来的购物中心并非由百货+超市+影院+其他组合而成,百货或超市将无法成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店,大主力店将被主题店所替代,大面积的分割将被小面积的分割所替代,更多的百货公司品类和超市中的品类化身为次主力店和主题店,或者是运动主题店、或者是休闲主题店、或者是少女主题店、或者是成熟男性主题店等等,他们发展成为独立运营资格的个体,占据众多重要的购物中心位置,替代现在的局面。
这个预测将会实现,大约三到五年时间,或许更短。而在这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最新鲜时刻留在树梢,等待识货的人来采摘。如果我们被提前采摘,藏入冷库,再度出现之时已经无法保证鲜美的色彩和甜美的滋味。
这正是商业之奥妙,无时不新又无时不变老。
陈志华,营销专栏作者,知名营销策划人,隐性营销策略由陈志华率先提出概念,三年来进行了系列的研究,系列研究文章见中国营销传播网陈志华专栏或作者博客blog.sina.com.cn/cnbo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