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了数万名婴儿入院治疗的“毒奶粉”事件使得人们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产家的责任以及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提出了疑问,蒋高明写道。
连日来,风靡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一个陌生的化工产品三聚氰胺走进了普通消费者的视线里。截止到9月26日,中国各地临床诊断“三聚氰胺”患儿53,000例,其中,4人死亡。人们难以接受的现实是,这个白色结晶粉状有机化工原料,本用来生产塑料、胶水、阻燃剂或化肥的,怎么会添加在婴儿的奶粉里?这个能造成试验动物肾衰竭,并致其死亡的有害化工原料,给全国数千名无辜的婴儿的生活,抹上了浓重的阴影和对未来的心理恐慌。3年前的“大头娃娃”事件令数百名年轻父母至今惊魂未散,而今“因食致病(死)”的阴影再次笼罩在中国城乡。两个事件均发生在婴幼儿身上,不得不令人深思。
更为震惊的是,国家质检部门在中国抽样监测,竟然发现了23家乳制品企业添加了三聚氰胺,其中包括中国奶业界大名鼎鼎的“蒙牛”和“伊利”等品牌;涉及这一“毒奶粉”事件的产家的产品,以及广东雅士利和青岛索康婴幼儿配方奶粉还出口孟加拉国、缅甸、也门、布隆迪、加蓬五个国家。
三聚氰胺并不是食物添加剂,“三鹿”等23家乳制品企业出现的问题与不法分子犯罪有关。然而,那些国家允许使用的食物添加剂就可靠吗?大量使用食物添加剂,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产量,但其质量却大打折扣,有些照样造成食物中毒,危害生命健康。以前要1年才能长大的猪,现在4个多月就能出栏;肉食鸡在激素作用下可在45天内出笼。以前,我们欣慰只有牛、羊等少数食草动物不吃激素,是放心肉,然而,遗憾的是,在利益驱使下,人们也喂养牛羊含各种激素的“鸡饲料”和“鸭饲料”,同时喂养瘦肉精。
“化学添加剂”已构成了食物安全中的一大食物安全隐患。面粉增白剂、食用油抗氧化剂,蛋糕防老化剂等其实是为害健康的“毒素”。目前,人工饲养环境下长大的鸡、鸭、鹅、猪、鱼、虾、龟、贝、牛、羊等等肉类产品,或多或少地摄入了激素、瘦肉精、安眠药、苏丹红、化肥甚至避孕药等天然食物链中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至于火腿肠中,当蛋白质、淀粉等含量的所谓监测指标不足时,添加的“提高”含量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有没有安全问题?只有生产者心知肚明。
那么有害食品添加剂为什么充斥市场,屡禁不止呢?这要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终端上来深入分析原因。
生产者的目的是赚钱,他们从不消费自己生产的东西,这个前提决定了只要能赚钱,就什么都可以添加。“三鹿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为的是鲜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因为检测指标蛋白含量是以氮含量为重要指标的,他们就直接加含氮高的三聚氰胺,还美其名曰“蛋白精”。在养牛过程中,以前有人就提出往饲料里加尿素,甚至教科书上公然这样提倡。过去让动物们吃化肥,如今升级到让它们直接吃化工原料,因为生产者不吃自己生产的食物,这些食物都是卖给消费者的。
在消费者一方,由于他们对食物生产规律不了解,盲目消费,客观造成了食物添加剂的泛滥。如消费者喜欢纯瘦肉,生产者就给动物吃“瘦肉精”,殊不知动物肌肉应该是肥瘦平衡的,让肥肉变瘦,消费者就要承担健康代价,过量瘦肉精照样可使人中毒乃至毙命;消费者喜欢“顶花带刺”的黄瓜,那么生产者就想尽各种办法,让摘下来的黄瓜看起来新鲜无比,所使用的添加剂中甚至含有避孕药等成分;消费者喜欢面粉是纯白的,那么就有人将滑石粉、荧光粉添加到面粉中去。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喜欢又白又虚的馒头呢?天然的面粉本身就是略带一些“黑”颜色的,而不是市场上那样纯白的,那是粉碎种皮引起的自然本色。人们畸型消费心态让化工原料以“添加剂”的身份堂而皇之地进入了食物链中。
“优质无优价”逼迫生产者提供不放心食品。不用添加剂,采取传统的生产技术,生长周期长,投入人力多,损失的部分又得不到合理的价格补偿,或者还不好卖,那么农民就索性多用添加剂办动物“速成班”。笔者在山东带领农民养殖的肉牛,不喂养含大量激素的“鸡饲料”,饲料中不加化肥,也不用瘦肉精,但生产出的牛肉和市场aihuau.com上的一样,甚至膘情不如用各种添加剂的,每头牛少收入300-500元,这样农民就抵制我们的做法,重新回到了添加剂饲料喂养的行列。欧洲、美国养殖户索性连动物的肝脏也给牛吃,让食草动物吃“动物”,爆发了疯牛病等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韩国人拒绝他们的牛肉,但在中国,尚没有一股反对力量在消费者中兴起。
国家到了对食物添加剂动点真格的时候了,要明确哪些东西不能添加到饲料或食物中,要严格控制添加的剂量,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这次,中国质检总局对检测出存在三聚氰胺的23家企业实施重拳出击,对没有出厂的产品就地封存;已经进入流通领域的,配合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下架、封存、召回、销毁等措施;凡获得中国名牌国家免检资格的,一律撤销终止,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严把食品质量的坚决立场。然而,如欲防患于未然,最明智的作法是,科学家和媒体正确引导消费,告诉公众食品生产真相,让食物逐步告别化学添加剂。
蒋高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他提出的"城市植被"概念和"以自然力恢复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等观点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