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 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工艺品的总称。它源于民间刺绣,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自古以来,“湘绣”都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品,其产品涉及面广,如床上用品、居室用品、服饰、室内装饰画片戏剧服装及佛、道教之道具等。同时,“湘绣”手工艺产品的艺术内涵博大精深,又具有极强的装饰、观赏和收藏价值。
“湘绣”在配色上善于运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结构上虚实结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题,形成了“湘绣”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传统题材是以狮、狗、松鼠等,特别是以虎最为多见。
发展到现在,“湘绣”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魅力,与“苏绣”,“蜀绣”,“粤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走高端刺绣路线的湘绣一改传统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同时又创制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同一时期,坚持走平民路线的 “湘绣”私人作坊,在各种新面料和机器刺绣的冲击下惨淡经营。绝大部分个体“湘绣”作坊纷纷倒闭,民间“湘绣”手艺人只得转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端“湘绣”手工艺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逐渐显现出了其自身的不足。到2004年,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累计欠下债务数百万元,一部分优秀的“湘绣”设计、制作人员相继离开岗位了。人才的青黄不接,跟经济利益不无关系。在具有多种就业选择并能获取更高收入的前提下,愿意从事湘绣特别是刺绣的人越来越少。据介绍,绣工们从很小时学绣,要经过20多年的磨炼才能成为一名熟练工,一般来说,到40多岁技艺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无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在民营企业,绣工的工资普遍都不高,从学徒的三四百元,到成为熟练工的1000多元,这显然没有多少吸引力。
2006年底,为了改变“湘绣”的尴尬处境,湖南数家生产高端“湘绣”工艺品的单位通过媒体对外宣布,湘绣要坚定不移的走“大制作、大气魄、高水准”的精品生产之路,要让2007年成为湘绣崛起于新时代的“丝绸之路”。
与之相对,为应对粗制滥造湘绣作品的冲击,代表着湘绣主流的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一度采取了“顾此失彼”的策略:“飞入寻常百姓家”,走“与日常用品结合、注重实用”的传统道路。为扩大产量,大量缩短工时、简化工序的做法被广泛采用,刺绣工艺则广泛应用于旅游用品、服饰、床上用品等领域,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处于闲置状态。目前,仍有大批民营湘绣厂家选择了类似的大众路线。
用“两条腿走路”的湘绣,理应会走得更快、更好。然而,除湘绣研究所及少数企业在巨大的市场冲击面前,最终回归精品路线外,多数湘绣生产商依然迷惘于两个不同的目标市场之间,定位摇摆不定。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湘绣的发展过程中,湘绣研究所要充当行业组织者的身份,把湖南湘绣界组织起来进行交流,共同创新,推动民间技艺的提高。与此同时,它也应该起着一种对湘绣精品像博物馆保护文物那样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