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报道说,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有过快的势头,相关配套工作,包括教材编写、合格师资配备等方面远远跟不上。在影视方面,海外销售的数额虽有上升,但很多海外影片题材比较单一,制作粗糙,缺乏较深的内涵和打动人心的深层文化力量。在出版方面,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缺少内容、编辑、装帧、翻译和印刷质量都较高的图书。这种急躁势头显然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广泛而持久的传播。由于太过急躁,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乃至反感,甚至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说成是在扩张“软实力”或制造所谓的“中国文化威胁论”。
正如优秀产品的推广,首先需要产品本身质量过硬,优秀文化的推广,首先也要求推广者提供别人所需要的优秀文化。一种文化能得到其他民族的青睐,其吸引力更多的是来自文化本身的魅力,而不是推广能力。
在历史上,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以自身魅力,而非刻意向外推广而获得其他民族的青睐。比如,日本历史上派遣“遣唐使”、“宋学使”等远渡重洋来学习中国文化;18世纪的欧洲,人们希望摆脱宗教和封建专制的压抑,从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精神中汲取了不少的力量。
如果文化缺乏内涵,过多依赖推广能力,很可能无法真正深入人心并获得持久的共鸣和影响,甚至会引起人们的反感。近几十年来,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实力强劲的媒体力量,美国的商业大片和快餐文化在全球扩张非常快。但是,这看似成功的文化影响背后,却并没有得到他国的真正认可。如今,面对美国文化,很多国家的民众都会感到一种不舒服aihuau.com甚至有一种文化上的威胁感。在欧洲,不少电影工作者、文学家、艺术家都在努力创作自己的作品,推行“慢餐”文化,以对抗美国文化对欧洲的巨大冲击。这绝不仅仅是集体自发的行为,也不是简单的文化保守主义,而是欧洲文化人的自觉,更是欧洲文化希望寻求进步的体现。在他们看来,美国文化缺乏底蕴,充满商业气息,它会慢慢地吞噬欧洲文化。
那些推广本国文化比较成功的经验表明,只有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的内涵,才能更有利于传播。比如,从韩国制作的电视剧《大长今》、《商道》等,可以看到制作者们深入而准确地把握了韩国传统文化精髓。这些作品能够在韩国之外的很多地方引起广泛的反响,就是因为其传递的文化精髓引起了共鸣。同样道理,日本的动漫、游戏制作在包括欧美在内的许多地区很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动漫制作本身反映了某种深层的文化思考。
纵观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自身文化,但凡成功推广的案例,还有一个特点,即经历了较长的过程。比如,德国歌德学院用了50多年时间,在全球发展了144个分支机构。英国文化委员会用了70多年,建立了200多个国外分支机构。而据我国有关方面计划,在2010年前,要在全球建成500所“孔子学院”,这是不是有些急功近利呢?这个计划是否建立在对世界各国实际需求做了仔细调查的基础之上呢?是否经过了对自身推广能力的充分论证呢?我们是不是过多地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呢?
现在的中国文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被灌以商业思想,都已经与商业挂钩了,有很强的商业意味,试想,中国文化的出路在哪里?
欢迎与aihuau(爱华网)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迟竹强,80后创意策划专家和资深策划经理人.资深营销策划人,祖籍山东烟台招远.迟竹强,为创意和营销策划而活的人.。<销售与市场》《糖烟酒周刊》、《经理人》、《特约专栏作家和撰稿人.学术著作《快乐营销和细节营销》荣获中国新时期营销专家优秀成果二等奖 .长篇情感小说<众里寻她千百度>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企业培训师。 2008年9月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Msn/email: [email protected] 移动电话:1355313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