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乐缘”:甜蜜的阴谋?(之二)



系列专题:可口可乐收购汇源

【特别报道】   

          

可口可乐中国转身:179亿买一个支点

●本报记者  俆春梅广州报道

    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第一宗收购就出手不凡,欲以179.2亿港元的高价买下汇源果汁(1886.HK)全部股份。

  作为可口可乐向非碳酸饮料转型的重要一步。业内估计,可口可乐不会让汇源的品牌消失,而是借力放量,称王果汁市场。

收购是为了突围

  事实上,可口可乐盯上汇源果汁已很久。

  一位汇源高层告诉记者,早在2005年汇源引入统一作为战略投资者时,可口可乐就有意与汇源合作。在被统一抢先后,可口可乐投资部的人3年来一直与汇源有接触,不断寻找新的合作机会。

  “今年,可口可乐总算等到朱新礼打算出手,7月及8月下旬朱新礼分别去了一次香港,估计这宗收购就是那会儿确定下来的。”这位高层透露。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在饮料类四大主力碳酸饮料、果汁、水和茶中,碳酸饮料在不少国家的市场销量正逐年下滑,而果汁饮料却每年以25%以上的份额增长。尽管可口可乐中国区也生产果汁和茶饮料,但统一、康师傅的茶饮料已做得风生水起,可口可乐很难由此突围,因此通过收购汇源占领果汁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口可乐副总裁李小筠也承认:“汇源本身是很好的品牌,汇源果汁在中国纯果汁领域又做得最好,与可口可乐的‘美之源果粒橙’果汁饮料有互补作用。”同时,她认为通过这次并购,可口可乐有很多资源整合机会,利用汇源全国的生产工厂,加上可口可乐的分销网络、原材料采购能力,将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

  现在汇源工厂的全国布局傲视同行。据汇源网站信息,截至2007年年底,汇源共有21家果汁灌装工厂,遍布北京、上海、山东、四川、新疆、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河南、河北、陕西、广西及东北三省。截止到2008年一季度,21家工厂总产能合计达220万吨。作为中国最大的果蔬汁生产商,汇源果汁在中国果汁市场中占有10.3%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公司紧随其后,占有9.7%的市场份额。

  “如果此次收购完成,可口可乐将主导中国果汁市场。”华夏基石营销咨询公司总经理谭长春分析道。他曾帮助可口可乐运作“酷儿果汁”产品。他说,从2001年提出做全方位饮料公司开始,可口可乐一直在扩大非碳酸饮料业务,此前在中国市场推出了酷儿、果粒橙等果汁比较成功,但公司内部的首要要求是做到市场前三名,这仅凭自身现有资源很难实现。

  上述汇源高层还认为,除了拥有国内21家工厂外,汇源还有50多个原料基地,可利用数百万亩农场的果汁资源,这些都是可口可乐拓展中国以及东南亚果汁市场所急需的。

突围是为了放量

  虽然收购意向公布后可口可乐方面表示,计划保留汇源现有业务运营模式, 日后再对业务和协同效应作出评估。

  上述汇源高层分析,可口可乐与早先入股汇源的第二大股东达能不同,它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者,在中国有自己的渠道网络与经营管理人才,正式收购汇源后,必将用它自己的方式整合汇源全国营销系统。

 “汇乐缘”:甜蜜的阴谋?(之二)
  记者了解到,汇源现有销售系统采用承包制,即以县城为单位,把市场包给业务员,业务员没有底薪,只拿销售提成。据说这是汇源为了规避《劳动合同法》所做的变通,是一种低端的、粗放型的销售方式,预计可口可乐进入后肯定要做出调整。

  对业界最关心的汇源品牌的命运,李小筠回应称,可口可乐将继续保留这一品牌。

  有业内人士分析,可口可乐之所以出高价收购汇源,主要是为了汇源的市场份额及品牌积淀,它们花同样多的钱也不一定能做出类似汇源在国内市场的品牌影响。

  “可口可乐是一家品牌运作公司,只要品牌有价值它就会推广,汇源在进入可口可乐正规营销网络后,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该人士说。

  “朱新礼从1992年就投身果汁行业,能够坚持到现在很了不起,他的汇源一直在培养中国人对果汁的消费习惯,”业内资深人士肖竹青评价说,“如今朱新礼也算功成身退了。”  

中国食品饮料行业或将成为国际产业资本的下一个金矿|!---page split---|

国际产业资本时刻准备抄底

●本报记者  李俊辉北京报道

 

   “这是最坏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时代。”正如早些时候国际知名投行人士在香港媒体公开发表的文章所称,他们正等待着内地宏观调控带给他们所期望的结果,人们将其理解为一家好公司被市场错误的抛弃。

  时下被低估的汇源果汁也许是诸多错误中的一个。

汇源推开财富之门

  “如果可口可乐最终以创纪录的价格成功收购了汇源果汁,无疑将极大刺激更多的风险投资基金进入食品饮料行业,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合众资本(SSG Capital)创始人、总裁曹越分析说。

  他指出,由于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进入门槛低,塑造品牌难度大,相应的投资风险也较大,一度不被风险投资者所重视。

  来自chinaventure(投资中国)的统计数字显示,近三年来,在国内食品饮料行业先后有36家风险投资机构进行了66次投资,涉及246家企业。2007年以来,已有9家企业实现了上市,除汇源果汁之外,还有天溢果业(0756.HK)、中国旺旺(0151.HK)、三全食品(002216.SZ)、统一企业(0220.HK)等知名公司。

  今年以来,该领域并购行动也突然提速,如帝亚吉欧收购成都全兴、圣元国际660万美元收购汇联食品、家乐氏并购正航集团等等,这一系列并购背后都隐约可见国际风险投资基金的身影。

  “从产业投资的角度看,可口可乐的报价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它购买的不仅是汇源果汁的资产,还包括品牌和销售渠道,并借此招安了国内果汁市场最强大的对手,这将帮助可口可乐在这一市场实现突破。”国际知名风险投资机构兰馨亚洲投资总监杨瑞荣说。

更大的金矿

  杨瑞荣称,他们也密切关注着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的投资机会,并正在快速消费品、消费服务等领域积极布局。据悉,兰馨亚洲已投资了元祖食品及中国最大的茶叶集团之一的云南思茅龙生绿色产业等。

  “民以食为天,食品饮料市场非常巨大,机会很多,而且目前国内与此相关的消费升级行业集中度还比较低,只要发现具备潜质的企业,通过投资或并购,就能培养行业龙头,进而实现行业整合,获得理想的投资回报。”杨瑞荣说。

  曹越也认为,目前海外基金进入中国的规模越来越大,单笔投资额越来越大,自2007年下半年起,风险投资大举进入国内快速消费品领域已成为趋势。

  面对巨大的利润诱惑,一些国际私募基金已悄悄放弃财务投资的传统,转而谋求并购和控股目标企业。2008年8月,业界传出英联投资将以5000万美元入股以火锅著称的北京呷哺呷哺连锁快餐有限公司,获得超过50%的绝对控股权。这在英联已公开的中国投资项目中是第一例。英联投资此前曾投资了内地著名乳制品饮料企业蒙牛乳业(2319.HK)和太子奶。

  英联投资首席投资官(CIO)、投资委员会主席Alistair Mackintosh表示,英联在中国的投资重点针对与消费者相关的产业,比如快速消费品、个人用品和零售业,这是英联所有投资中最重要的领域。据他透露,接下来3到4年,随着中国经济周期的调整,将出现更多的控股和收购机会。

  “每当宏观调控风声趋紧,都是国际资金大举收购国内企业股权的时机,这已经成为规律,上一轮并购高潮出现在2004年~2005年。”财经观察家牛文文说。

  在那一轮高潮中,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并购和入股的国内食品饮料企业有(括号内为外资收购方):乐百氏(达能)、光明乳业(达能)、哈尔滨啤酒(美国AB集团)、青岛啤酒(美国AB集团)、大理啤酒、华狮啤酒(丹麦嘉士伯)、浙江开开(比利时英特布鲁控股)、华润啤酒(南非SAB集团)等等。其他行业有统一润滑油(壳牌)等。今年强生集团收购大宝日化则是最新的例子。

 |!---page split---|

中国家族企业长大后管理便力不从心

“卖掉”将成为民企的潮流

访北京锡恩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姜汝祥博士

 

    9月3日,可口可乐提出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这一消息报道出来之后,舆论哗然,是什么促使了这场收购的形成,中国民营企业出路何在?

可口可乐和汇源都遇到了难题

  《中国经营报》:如何解读这笔交易背后的产业背景?

  姜汝祥:可口可乐之所以成功的关键是它一直致力于对产业链的控制。因为饮料业的毛利是很低的,靠的是销量和周转率。

  但是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进入中国之后,中国政府不允许其独资建立灌装厂。由于饮料行业的季节波动非常大,如果没有灌装厂的话,生产速度就上不来,库存也就有限,盈利也就不行,所以他们很痛苦,只能选择合资。在全国的扩张速度和渠道都受到牵制。最近几年,由于中国政策的放开,他们就开始回购灌装厂,能独资的基本上全部都独资了。这样他们在国内产业链的布局就基本完成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前些年可口可乐在国内的营销和增长势头都非常好,盈利也非常好。

  但由于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其市场增长速度却在下降。这从近年来有关中国人饮料消费的结构变化就能看得出来,其中茶饮料、果汁饮料和矿泉水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可乐。于是可乐变成了一种很尴尬的产品,它在未来中国市场如何立足?结论就只有一个,进军非碳酸饮料市场。其实这一战略可口可乐在世界范围内早就已经进行了,比如去年在可口可乐就宣布收购美国著名的维生素水制造商Glaceau,以及全球第二大矿泉水生产商Highland Spring。 所以,在经历了经营茶饮料和果汁饮料的失败之后,在面对中国如此庞大的家庭消费市场,可口可乐感到形势危急,我想,它现在提出收购汇源的战略意义就在于此。

  《中国经营报》:汇源果汁愿意将股份全卖给可口可乐,是不是他自身也存在着现金流紧张或其他方面的问题?

  姜汝祥:汇源一直致力于市场份额的占领,所以我推断汇源的盈利或者现金流情况不会太好,因为它在铺货与广告方面投入巨大。可以说汇源的资金运营状况一直都是偏紧的,因为汇源是一个市场启蒙者。这样带来的问题是,汇源的经营做得不够精细,我们看一下其设计、包装,是比较“土的“,甚至有“越来越土”的趋势,然后价格在往下走。所以尽管汇源有品牌和市场份额,但是其集约化经营做得是不够的,就找不出类似于蒙牛“特仑苏”那样的“暴利奶牛”。

中国的家族企业为什么长不大

  《中国经营报》:上述原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使得汇源放弃了企业经营?

  姜汝祥:实际上,目前中国很多看似优秀的民族企业都快做不下去了,因为第一代创始人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受限制了,比如娃哈哈的宗庆后、汇源的朱新礼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而像柳传志、王石、李东生这样具有善于经营职业经理层的人并不多。我们大部分企业家都是靠市场机会发展起来的,只会“三板斧”,对于大公司的管理力不从心,所以最后选择卖掉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我觉得如果中国政府不阻拦的话,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卖掉企业将会成为中国的一股潮流。

  西方的家族企业能够经营得很好,恐怕和他们民族文化和商业文化之间的协调有关系,西方是基督教文化,它和商业文化中赚钱的观念不冲突,西方人的基督教文化的理想是给社会做了多少贡献?最后可以上天堂,这就和商业理念相符。当每个人都这样想,组织就容易建立,整个商业运行的成本就低。

  而中国文化和商业文化是有冲突的,因为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小农的田园文化,中国人的理想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所以在中国,大部分企业家是人格分裂的,要么就是工作狂,要么就是突然间醒悟了,对赚钱失去了兴趣,改去信佛、买地修心、练书法、练气功。所以对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家来说,做企业缺少快乐感,在内心深处,他们并不认为企业家可以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因此,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遭遇瓶颈,明明知道再往上一步就可以使企业更加辉煌,但却感觉太累了,何苦呢?还不如卖掉!他们这种状况其实也会影响下一代,我觉得,中国第一代企业的后代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去接班。

跨国公司要掌握定价权

  《中国经营报》:并购之后,可口可乐会对汇源做些什么?

  姜汝祥:跨国公司要制定游戏规则,要掌握定价权。所以我相信可口可乐接手汇源之后会对其进行重新定位,会使果汁这种饮料向中高端走,防止其成为一个过于低端的产品。可口可乐自身到现在也不是一个低端的饮料,在人们的感觉上并不低档。这样做的好处是,它会对行业进行重塑,将果汁饮料行业的游戏规则建立起来,这就意味着价格战打不起来了。

  《中国经营报》: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产业链的目的,其实还是控制定价权。如果这样,他们不就垄断这个市场了吗?

  姜汝祥:其实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完全的垄断是做不到的,竞争性行业要想完全垄断是不太可能的,就算可乐饮料,也还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可乐不停地进来。那么为什么又要领导者呢?关键在于建立游戏规则,让一些乱来的人,比如说打价格战的人难以立足。比如可乐碳酸饮料市场就是这样,全球有很多种可乐,但是其他的就是做不起来。道理很简单,在其从消费者教育到品牌、灌装厂、原料产地形成一条龙之后,别的企业很难竞争,就算降价消费者也不会买你的产品,因为作为消费品,一旦消费者成熟之后,对价格会变得习惯而不敏感,甚至觉得低价是不正常的。说到底,饮料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人们的消费更多的是一种感觉和身份象征,所以品牌的运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经营报》:你如何评价这次收购的价格,有人说中国企业的价值被低估了,你怎么看?

  姜汝祥:这是肯定的,现在整个中国的优秀企业都处在被低估的阶段。道理非常简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正处于上升阶段,这就意味着会有一些品牌成为国际品牌,所以每一个中国的企业都有很大的潜力,尤其是行业内领先的公司。而且,中国13亿人的市场太大了,可以说占全球市场的1/3,这样的市场里面的领先者是什么概念?所以国际上的中国概念股这么多年长盛不衰。这也是跨国公司热衷于收购国内公司的根本原因所在。

                                                           (本报记者唐清建 李宾采访整理)|!---page split---|

 

汇源收购案无须安全审核

马宇

    可口可乐提出收购汇源果汁,一石激起千层浪。据说有80%以上的网民反对此项收购,认为这是跨国公司吞并中国民族品牌的又一个典型案例。

  从所有权角度讲,汇源大老板朱新礼及其他主要股东当然对自己的股份有绝对处置权。但是不是我们没有权力干涉朱新礼卖出汇源,也就没有任何理由审核或者阻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了呢?当然不是。汇源虽是香港上市公司,但它的业务在中国内地,其并购对中国的市场竞争有影响,中国政府有权力进行管辖。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及有关规定,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已经超过了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应向中国政府申报。但几乎所有反对者在列举阻止收购理由时都犯了常识性错误。

  我国政府对外资并购案的审核,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因为外资区别于内资的特性,需要对其进行市场准入审核,看其是否符合我国有关外商投资管理的法律法规,所谓对国家安全或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就是从这个角度考虑;二是市场竞争审核,看并购对该领域的市场竞争会产生什么影响,会不会妨碍竞争、损害消费者利益等,主要就是进行反垄断审核。

  对外资的市场准入审核,最容易犯的是泛化的错误,即以为所有的外资并购都涉及国家安全,不管什么行业、什么产品。挖掘机事关安全、胶卷事关安全、啤酒事关安全、饮料事关安全……还有哪个行业、哪个产品不事关安全呢?化妆品、牙膏都成了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成了所谓的战略行业,有关外资并购都要提到国家安全或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来考虑,实际上已经没有产业政策可言了。

  而对市场竞争的审核,则最容易犯差别化错误。普遍的观点理所应当地认为,对于外资并购的反垄断审核,就是应该比内资并购严格些!国有企业的垄断,是肉烂在锅里;民营企业的不正当竞争,那也是自己的孩子——好歹还有个感情取舍吧。而外商投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并购一个龙头企业就是“斩首行动”,收购一个知名品牌就是“束之高阁”,占有资金、技术、管理、营销、品牌优势就必然不正当竞争,唯有看得见的手才能约束其行为。于是乎,凡涉及外资并购国内有点名气企业的案例,要求政府亮出反垄断之剑的呼吁就甚嚣尘上,全然不顾垄断判定的基本标准和简单事实。

  近年来几乎所有的外资并购案都发生在行业集中度远远不够、且行业特点和国内外竞争态势也决定了不可能形成垄断的领域,却无一例外地都被要求以反垄断为由制止并购。假如反垄断成了封闭市场、排斥竞争的工具,对行业、对国家、对民众有什么好处?

  以此观照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的评论,就会发现上述两方面错误都有体现。之所以有80%强的网民反对这一收购,也正是由于没有搞清楚这两个基本问题,或者把两者混为一谈。

  笔者对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的观点很简单:尊重朱新礼的权利和选择;政府部门依法进行反垄断审核——至于国家安全审核就免了吧,此案还远远没重要到那个份上。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page split---|

 

朱新礼前传

                                                                                                 王永强

    2007年9月13日,夜。初秋的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室外虫鸣唧唧;室内气氛胶着。姚明和朱新礼为一件叫做“奥运光芒”的拍品较上了劲。

  在这个夜晚举行的姚明·纳什慈善赛拍卖晚宴上,最终拍品总成交额为700万元;而朱新礼一人,就为包括“奥运光芒”在内的两件拍品支付了460万元。这个长相憨厚,笑容淳朴的沂蒙汉子,普通话里有着抹不掉的山东味。然而,这时他向外界展示的,可不是他保守的那一面。

  1992年,从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任上辞职“下海”,接手该县一家濒临停产的水果罐头厂,开始了果汁浓缩液的创业之路。朱新礼已是不惑之年。

  1994年,不满足于“登沂山而小鲁”的朱新礼,带着20名员工奔赴北京顺义,当时的顺义汇源工厂周围还都是稻田。在这样的环境下,山东人恋家心切的悲观情绪难免不时弥漫在员工心头;朱新礼觉察后,连夜写了首歌来鼓励大家:咱汇源的人,有什么不一样?自从离开了家乡,就想干出个样……

  1997年,汇源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顺利开启了日后的快速成长之路。

  2000年,德隆主动找上汇源,多次邀请朱新礼去新疆考察番茄种植加工基地。2001年3月,德隆旗下新疆屯河以5.1亿元现金出资控股51%,汇源则以资产出资持股49%,双方共同组建了合资公司——北京汇源。汇源借此得以在全国扩张。

  2003年春节前夕,德隆系出现资金链危机。德隆和汇源在上海展开了拉锯式谈判。德隆看好现金流充裕的北京汇源,提出了全面收购计划,拟以7倍于合资公司年利润的价格收购汇源集团所持的北京汇源49%股权,并于三年之内支付全部款项。

  而朱新礼则有针对性地提出用最短时间现金收购德隆股权的方案。这对于当时缺乏现金流、急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德隆系来讲是极大的诱惑。只用了两天,朱新礼就筹到了7亿元现金,重新将北京汇源揽回怀中。而汇源也因此成为最早、也是唯一从德隆系“全身而退”的企业。

  2005年,汇源与统一合作,充实了资金链,完善了营销网络。2006年又引入达能及美国华平投资,同年汇源果汁成功在香港上市。

  2005年3月,统一集团以3030万美元(当时约合人民币2.5亿元),仅仅拿到了汇源5%的股权;当然,法国达能购入汇源股权的价格更高。朱新礼曾坦承,自己用7亿元回购的德隆51%股权,统一集团和法国达能花了20亿元才拿到22%多一点。两年内,汇源股价增长了近6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60718.html

更多阅读

业绩 绩效 啤酒企业如何提升办事处业绩与绩效?(之八)

      四、绩效管理——深度专业化,促成高绩效(二)  C、三种专业化的学习方式  事实上,在很多啤酒企业,员工的培训方式与投入仅仅能帮助员工达到“熟练”水平(第二阶段)。这些方式包括所有的课堂式培训、经验交流会和实践活动——

概念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如何形成有效的产品策略(之二)

     一、步骤1:产品变化趋势——动态地掌握市场变化  在第一步中,我们通常会由大到小、由宏观到细节来看待产品的变化趋势:  A、首先,从宏观上了解行业产品的整体变化趋势。在规划产品策略时,最重要的是掌握市场幅度的大小及其

声明:《“汇乐缘”:甜蜜的阴谋?(之二)》为网友叫烏鸦的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