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Strategy)源于希腊语Stratos(军队),后又衍生出众多派生词汇,如:Strategos(表意为领袖或将军),Strategeia(表意为战役)等。早在公元84至96年间,古罗马军事理论家塞克斯图斯-弗龙蒂努斯就撰写了《谋略》(The Strategems),全书分4卷共50章,约16万多字。第一卷有12章,包括如何隐蔽己方作战计划、军队行军途中设置埋伏和遭遇埋伏后的应对方法、如何平息兵变等;第二卷有13章,包括如何选择交战时机、欲擒故纵的方法、力求避免出现困兽犹斗之势,以及见兔顾犬、亡羊补牢等军用方略;第三卷有18章,包括以假隐真、策反用间等;第四卷有7章,包括军队纪律、自制、善意与机巧等。
这部战史文集对古希腊和古罗马作战的大量战争实例加以系统的归纳和整理,阐释了大流士、腓力、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马略等著名统帅机智用兵的军事思想与谋略,可以使指挥官们“熟悉许多含有深思熟虑和高瞻远瞩内容的范例,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自身运筹和实践此类活动的能力。除此之外,一位将军若能将自己的谋略和经验证属成功的实例加以对比,也就不必为其所设计谋的成败担心了。”
(注:《谋略》是西方军事学术思想启蒙读物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范本,同时也是研究古罗马帝国时代军事谋略的重要文献,颇受欧美军事学术界重视。我国依据1921年的贝内特英译本在1991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中文第1版。)
约公元580年,东罗马皇帝毛里斯(Maurice)也编写过《Strategikon》一书来教育其手下的军队将领,意思是“将军之学”。1770年,法国军事家梅齐乐(Maizeroy)在翻译这本《Strategikon》时,根据两者书名共同部分的单词创造出“Strategy”一词,于1777年在自己所著的《战争理论》书中首次使用,并且定义为:战略就是战争的指导,是针对战事全局的谋划和指导。
战略在现代各国语种的表述很相似,在英文中为“Strategy”,在法文中为“Stratégie”,在德文中为“Strategie”。
追溯战略在中国的起源,其实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就已经形成了,《军政》和《军志》是我国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兵书,但遗憾的是都没有全本流传下来,只是在后世的《左传》、《孙子》中有一些引文片段记录,其中包括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记录,还有军事规律分析和指挥原则。
春秋时期吴国将军孙武的杰作《孙子兵法》和战国时期的《吴起兵法》是研究和探讨战略及相关军事问题的经典巨著,那时的战略概念是按照作战性质划分的,有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之分,并称战略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当时并没有明确使用“战略”这个词。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在这部为历代军事家所推崇的军事典籍中,孙武把前世流传下来和自身体悟到的战略思想凝集成十三篇短文,具体包括始计篇第一、作战篇第二、谋攻篇第三、军形篇第四、兵势篇第五、虚实篇第六、军争篇第七、九变篇第八、行军篇第九、地形篇第十、九地篇第十一、火攻篇第十二、用间篇第十三。《孙子兵法》在唐代中期传入日本,十八世纪下半叶传入法国,后来又陆续传入俄、英、德等国,已经成为近代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
与之齐名的《吴起兵法》产生于公元前四百年左右,兵法中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内涵不弱于《孙子兵法》,具体表现在“内修之得,外治武备”的战略指导思想、“以治为胜”的军事训练、根据敌情度时出击、攻击敌军薄弱环节等方面,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之后较大的一次军事思想整理是汉成帝于公元前26年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任宏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四类,其中《兵权谋》主要也是讲战略思想以及在战场上的灵活运用。
战略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约公元300年)所著《战略》二十六卷,随后被普遍应用,也曾多次出现于西晋同期陈寿的《三国志》中,以及诸如后世明朝茅元仪的《廿一史战略考》等战争史籍中。可以说,凡是与战争准备或实施有关的军事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全局性内容,都是战略所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当时这个术语的核心含义与现代战略意义有类似之处,但是却与战争方法、战术区分不严格,有时还包含有政治、外交谋略和战法之意,使用角度也不统一。
直至十九世纪末,我国正式使用“战略”来翻译西方的“Strategy”一词。
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这篇关于战略的论述,可以说是奠定了现代中国战略定义的基础。
毛泽东军事思想关于战略的核心观点是:人民战争思想,即广泛宣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广泛依靠群众。革命战争战略的全面实施,还有赖于其他许多战略指导原则的正确运用,诸如由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干部群众巧妙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3种作战形式;适时正确地实施战略转变;充分备战并掌握决战的关键时机;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和稳定、高效能的军事指挥等等。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的军事著作《论持久战》就是自始至终贯穿着这种战略思想与观点,并按照不同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发展和运用,为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最终指导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从失利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战略,这个听起来很宏伟的战争名词,至少包含两方面要义,首先是关乎目标的问题,没有目标也谈不到战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战略也包含着一种方向的选择,需要淡定的坚守。
简要的说,战略必须要解决好“去哪里竞争”和“怎样竞争”这两个基本问题。
对于战略的定义,目前各国文化仍然存在不同角度的解释:
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战略的定义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
在《世界大百科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运用力量的科学与策略。”
在《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
综上所述,战略是一项远瞻全局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过程,具有总体性、长远性、指导性、现实性、竞争性、创新性等属性特征,是使战略主体得以“有目的发展”的必备前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