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业的五大硬伤 我不是预言家,可是关于市场的很多推断,都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对于中国白酒几乎是一捏一个准。 对于白酒行业,有个通行的说法,把过去十年叫做黄金十年,意思是白酒行业在过去的这十年里正在走着一条金灿灿的“康庄大道”。可是,当“酒疯子”们纵火烧钱,在央视一掷千金,新脸庞旧面孔身价暴涨,再次呼啦啦地摆上了消费者的餐桌之时,我终于嗅到了一股盛宴狂欢之后即将曲终人散的味道——这个味道就叫做“冬天”。曾数次辑文,以辛辣文字对白酒行业做善意提醒。在我看来,目前的中国白酒业存在着五大硬伤:
![其实什么并不遥远 冬天来了,春天其实还很遥远](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0174268173990.jpeg)
其一,中国白酒行业所谓的“黄金十年”不过是一个具有很大欺骗性的童话。这几年里白酒行业的真实情况是,整个行业正在按照价升量跌的发展轨迹运行,以茅台为首的一轮又一轮涨价的结果是,比“贩毒”还高的利润,让酒业大佬们忘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白酒的总体消费在下降。 其二,白酒业唯利是图、野蛮生长,这些年一直在带病狂奔。先是有假酒门,后有勾兑事件,而最近爆出的“塑化门”则闹得轰轰烈烈,一“门”更比一门来得猛,一“门”更比一门牵涉面广。为此,白酒行业一直很闹心——怎么喝了几千年的白酒,在折腾之中渐渐变得如此陌生? 其三,缺乏敬畏之心。白酒业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行业,为了让产品卖出个好价钱,不是信口雌黄就是打胡乱说,为数不少的产品明明是酒精勾兑,却偏要把自己装扮成“纯粮酿造”的美酒,明明是刚刚生产没多久的酒,硬要吹嘘什么十年陈酿甚至三十年窖藏之类,丝毫不把消费者放在心里。 其四,文件化之伤。白酒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传统产业,历来就是文助酒兴、酒助文盛。可是白酒在文化上泛善可陈,中国的酒文化大体只有三招:其一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土匪文化”;其二是以认“祖”归“宗”为乐的“造祖文化”;其三,最让人哭笑不得的,竟然炮制出了一个“护肝文化”,充分体现了白酒行业在文化上的“作”态——想想看,在护肝这个事上,你让消费者听医生的论断还是听卖酒人的说辞? 其五,中国的白酒业可能会输掉未来战争。由于口感辛辣,缺乏时尚元素,饮用方式单一,在现代互联网世界影响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这一代消费者中,白酒基本上未入其法眼。 当大佬们忙着数钱袋子之时,我却变得忧心忡忡。面对蠢蠢欲动的葡萄酒、虎视眈眈的啤酒、摩拳擦掌的洋酒,无不都抱定了在未来与白酒一争高下的决心,一旦这些问题暴露出来,最终受伤的可能是整个白酒行业,白酒将在遭受重击之后让出市场。事实证明我不是杞人忧天——供不应求的茅台居然有2万吨的社会库存量,泸州老窖多次下调销售目标,白酒经销商生存困难……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白酒业即将面临“冬天”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