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危机 中国制造遭遇成本危机



系列专题:《亚洲财富论坛》2008年9月刊

文/邱罡 

据报道,宝钢股份三季度产品价格上调300-600元,这将延续以前数个季度钢材价格大幅上涨的趋势。与此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一度频创历史新高。

毫无疑问,原材料价格的迅速攀升,给一贯依靠低成本竞争的中国制造业,带来了空前的危机。如何化解危机,变危机为机遇将是摆在每个制造企业面前的首要课题。

生产原材料价格飙升

主要生产原材料的价格近期大幅上涨。“我国的钢铁价格综合指数(Myspic)”同比上涨61.3%。国际原油价格一度频创历史新高。

2008年以来,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一直在高位运行。截至2008年5月,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9%。

图: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PPI上涨可看出企业成本压力过重。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预计,2008年中国家电用钢需求量为620万吨,而第三季度家电用钢每吨较年初上涨了1000元,粗略估计仅该季度对家电业的影响就高达15亿元。

工业企业利润受到挤压

目前的综合经济环境决定中国许多行业难以向下游传导成本压力,其利润空间被压缩。机械、装备制造、家电、汽车等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弹性较高,行业定价能力不强,难以将上涨的生产成本转嫁给消费者。2008年4月份,因成本压力宣布涨价的奇瑞和江淮,当月销量环比下降了28.75%和26.4%,跌幅均为同月乘用车平均跌幅的两倍多。空调、冰箱、彩电等家电企业因年初提价导致销售规模、利润双停滞,纷纷以端午节为契机,大范围降价。

零部件企业受到上下游的双重挤压。上游原材料例如钢材、化工材料的价格上涨,首先给零部件企业带来冲击。零部件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多依附于下游企业,在产业链中缺乏话语权,很难提价。汽车零部件企业多与主机厂签有长期合同,且有违约押金,只能自担成本上涨风险。

 中国制造业危机 中国制造遭遇成本危机

成本危机重创低端产品的出口制造商。绝大部分出口企业采用长期合同定价的模式,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生产成本的上升不能立即体现到产品价格上。出口企业多没有自主品牌,与国外大型进口商谈判时议价能力弱,很难提高出口价格。纺织、服装、鞋帽等超过半数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税后利润率集中在5%以内,成本上涨极易导致企业亏损。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在有记录的44200家纺织厂中,只有1/3的企业赢利。2008年广东服装及衣着附件1至4月出口6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1%。

化解成本危机的招数

招数一:采用公司集中或者跨企业联合的方式采购原材料,然后根据各部门需要统一调配,不仅可以做到大批进货节约成本,更可以通过分析市场趋势决定原材料的储备,从而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海尔实施“四大”集中采购策略,即“大订单、大客户、大市场、大资源”,对钢板、化工物料、电子零部件等大宗原材料实行集中采购,节省成本20%到30%。为抗衡全球采购市场上的国际巨头,中国16家钢铁企业联合起来,建立采购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

招数二:在企业内部严控成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华电集团等在内的数十家央企都已经着手压缩非经营性开支,将预算降低5个百分点,甚至更高比例。这些企业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非生产性支出,全部预算削减的总额将达到30亿至50亿元。为此需建立成本管理体系,系统识别和消除提高成本的因素,如人、财、物的浪费等,以此来补偿原材料涨价成本。

招数三:谋求产业协同,避免低价竞争,向消费者传递成本压力。美的、格力、格兰仕等广东家电企业谋求价格联盟,拒绝大额低价订单,一致对外。国内七家主流商用车企业联合建立了轻卡行业联盟,并集体调高轻卡产品的售价。

招数四:对产业链上游进行投资或合作。太阳纸业在老挝成立子公司从事育苗和示范林建设,利用东南亚廉价的原材料资源,以缓解原料木浆和废纸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长虹与上游钢材、塑料等供应商分别设立钢材与工程塑料联合实验室,开发新型替代原料。

招数五:通过品牌、技术、开拓新市场等差异化经营策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广东佛山一些纺织品出口企业努力开拓南美等新兴出口市场,获得了比欧美传统市场还要高的利润。江苏盛虹集团在生产普通涤纶纤维的基础上,开发出超细纤维,用于生产高档运动衣面料,产品供不应求。

中国步入高成本时代

中国企业已步入高成本时代。未来PPI将维持高位,生产原材料成本不断提高。受国际油价粮价上涨和国内货币信贷反弹压力的影响,未来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四川地震和南方雨雪灾害之后的重建将拉动未来原材料的需求;政府未来对油价和电价的管制将逐步放开;为扩大内需,中国工资不断上调,增大了劳动力成本。

高成本时代加速产业结构性调整。企业将更多考虑节能减耗,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进技术,完成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的转变。为减轻出口依赖,抑制外资大量入境所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缓解通货膨胀,政府将加大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启动内需市场,扩大就业。

成本危机削弱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但不会阻碍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不仅中国,世界各国都在受能源、粮食和原材料全球性涨价的影响。受本国钢材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丰田已经开始提高其北美市场销售车型的价格。

中国企业可改革原料采购模式,以此降低成本。大型企业可开拓国际采购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松下利用全球采购网络,降低了钢材成本,因此其洗衣机产品可以在中国逆市降价。中小企业可跨企业联合采购原材料,以获取采购规模优势,并可绕开原料中间商。

中国企业应完善其薄弱的供应链物流体系,以达到降低总体成本的目的。现代商品中,物流等非生产性成本占据较大比重,压缩物流成本可补偿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压力。企业应从节约原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向建立高效供应链系统这一新的利润源泉。戴尔、沃尔玛等行业龙头,无不借助供应链管理创造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再提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6097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制造业已下滑到改革开放30年的最低谷 2016年制造业下滑.

根据媒体的报道,中国可能再次调低2015 年GDP增速的预期估值至“7%左右”,或者“不低于6.5%”。做出这样的调整,我相信既有全球贸易再平衡等国际因素的影响,但不可忽视的是,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立身之本——制造业出现了重大的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中国制造成本已接近美国北京日报08-09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日前发布报告《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的制造成本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

中国制造:失之成本,收于精益

     中国正在失去很多个“第一”,耐克就是其中之一。2000年,中国生产全世界40%的耐克鞋,全球第一;而如今,越南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耐克鞋生产国。已步入工业化中期的制造业,在面临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环境负荷加大的不利因素下,还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新能源,重构“中国制造”溢价的大战略

  “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制造”模式主要依赖日渐式微的传统能源,导致增长靠高物耗。  近三十多年来,世界制造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欧美强国因产业边际利润的关系,纷纷退出传统制造业,中国企业搭借欧美强国退出传统

声明:《中国制造业危机 中国制造遭遇成本危机》为网友天朝汉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