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


      朱伟

  奥运会开幕式之后,“和”变成最时髦的语言。大家从这“和”字首先想到的词,肯定是代表共和制的“共和”,却不会想到“共和”恰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之开始。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司马迁就以它为十二诸侯编年的开端。按照《史记·周本纪》的说法,这是周厉王逃离后,召公与周公二相共同执政的开始,共和为年号持续了14年。厉王是西周第10代王,他“好专利而不知大难”,贪婪、暴虐,又严禁议政,最后致使民众暴乱。之前召公曾劝阻他说,防民之口,就如防水,水壅积会决堤,民亦如此。民众有口,就如土有山川,财物由此才会不断生产出来。让民众开口说话,善恶都会兴盛,行善才能止恶,人民心中思想才会用嘴表达出来。堵住他们的嘴,还有几人拥护你呢?这就是他们号为“共和”的基础,这种理解,比西方的共和制要进步得多。

  《史记》这段记载源自传说是战国时期编撰的《国语》,《国语》以《周语》开头,第3个故事就是这“厉王止谤”。有关召公“民众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的说法,魏晋时代韦昭的解释是,地气通过山川而出财用,人心通过口气展现善恶。平原湿地能变成盛产庄稼的沃野,人开口说话,有恶才有善,就如有沃野才能有庄稼收成。古人那么早就意识到言论自由与丰衣足食的关系,真正令人惊叹。

  关于共和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祖宗的传承中特别简单——共就是拱,双手相和为拱,拱也是恭,恭敬约束自己,恭手礼让他人。而和字,最原始字义,其实就是有饭吃。最早的古字,先是口后是禾,是先民对收成的祈祷,和字由此才以口为部首。到东汉许慎撰《说文》,对它的解释用了“相应”,变成一种关系——不同质的相加,相加而调和,于是有了协字。《尔雅》将协与和组合,强调协是和的前提,协的古字是叶,也以口为部首,简约地表现交汇,交汇前提是不同,所以用一个十字。后来这个叶发展成三人之力鼎立,实在是过于画蛇添足。与和相比,同是合并,同质合并自然是相减。一个因杂质相交生机勃勃,另一个因近亲繁殖衰老死亡,这个道理其实也特别简单。

  现在说到和而不同,最时髦的引语,就是《论语·子路》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关于这一句,宋人朱熹的注说是,因为君子心胸开阔有和意海纳百川,所见各异;而小人仅一己狭隘之地必为私利,营私争利必为不和。清人刘宝楠后来在《论语正义》中的解释,突出了和因为义,同因为利;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他说,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所以不同;因义不同,非执己见,所以无伤于和。利为人之同欲,又各有争心,所以同而不和。

  其实,这个道理最早出自《国语·郑语》,这是预感到西周将亡,大臣史伯鼓动郑桓公在封地独立时所说。时公元前770多年,距孔子出生200多年。西周在共和十四年后,周宣王又平稳过渡了46年,到60年后王位传给周幽王。周幽王因爱上美女褒姒,听信她的谗言废了申后与太子,致使“王室多难”。史伯看到“戎狄必昌”,郑桓公是周宣王同父异母兄弟,时为郑伯。《国语·郑语》中关于“和实生物,同则aihuau.com不继”的理论,是郑桓公请教史伯,到哪里可以逃生,史伯在叙述周幽王败在“弃高明昭显,而好馋慝暗昧”,“去和取同”时所说。这位史伯在论述和是不同质相加时,强调了一个平字——“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他说,所以先王以金木水火与土杂交,成就万物。平是均等,以他平他,均等相加,不同者彼此平易、平静、平安才为和。如何解释以他平他,以同趋同呢?魏晋时代韦昭注释此段时以阴阳来比喻:阴阳相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土气相和才万物生。而以同辅同,就如以水补水,水尽就什么都没有了。|!---page split---|

  在《国语·郑语》这段记载之后,同在战国时编成的《左传》昭公二十年传中,齐国大夫晏婴与齐景公的对话,又进一步深化了和与同的关系。昭公二十年即公元前522年,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曾到鲁国拜访孔子,孔子30岁,已经开始收徒讲学了。从鲁国回来,年底,齐景公打猎,晏婴随侍,宠臣梁丘据也随即赶到。齐景公因喜欢梁丘据,就高兴地说,还是据与我和。晏婴就说,据与你不过是同而已,哪里是和?齐景公问他,和与同不一样吗?晏婴就说,和如调羹,水、火、醋、肉酱、盐、梅酱一起用来烹鱼、肉,火燃柴禾以调鼎,厨师调味,淡则加浓,浓则减淡,君子用了这样调和的羹就平心静气。君臣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这样,君主所谓的可中总有不可,臣下提出其中的不可成全可;君主所谓的不可中总有可,臣下提出其中的可去其不可,这都为政事平和,就如调羹。先王调酸、苦、甘、辛、咸五味和宫、商、角、徵、羽五声,就是为了平其心,心平德和才能成其政。而据不是这样,您说可,据亦说可;您说不可,据亦说不可,以清水调和清水,谁还会有食欲呢?琴瑟如果发出专一之声,谁还能有兴趣再听呢?

  这个晏婴非常了不起,他向齐景公提出“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的君主观。齐景公喜欢梁丘据,据后来死了,齐景公要为他厚葬,晏婴说,“婴闻之,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为之不孝,妻专其夫谓之嫉”。因为“事君之道,导亲于父兄,有礼于群臣,有惠于百姓,有信于诸侯,才为之忠。为子之道,以钟爱其兄弟,施行于诸父,慈惠于众子,诚信于朋友,才谓之孝。为妻之道,使其众妾皆得欢欣于其夫,才谓之不嫉”。今天四方之内皆君之臣,如都竭尽全力爱君,竭尽四方私财都用于忠君,“何忠者之寡邪”?齐景公听从了劝告,才废厚葬令,改对梁丘据问责,顺应了民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6101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社会学网 中国社会学公众号

中国社会学网 > 学术讨论 > 和谐社会与社会保障从人际互动角度针对“和而不同”的认知心理学分析王轶楠 2010-04-20 19:42:31摘要:本文试图采用现代的心理学语言,从人际互动的视角阐释传统的“和而不同”观念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所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和而不同*同而不和"的现实意义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腾飞西华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话一路品味过来,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经典,有哲理。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说,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摆明自

“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二 孔子 中庸思想

关于[“中和中庸”思想的古为今用(二)]的字幕:上集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思想支柱及“中和中庸”思想的内涵。本集将继续介绍“中和中庸”思想的内涵,以及实现中和境界的方法。另外,中和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和而不同”.“和

声明:《和而不同》为网友习惯会习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