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之二:远离“成功学”
文/魏剑美
现在评价任何一件事或者任何一个人都流行进行“成功学”的解读,努力去挖掘这件事或者这个人的“成功”要素,并将这种要素牵强附会地包裹在一起推销给每一个年轻人。于是,媒体上津津乐道的是这类“成功人士”,书店里摆放的是这类“成功教材”,各种培训机构甚嚣尘上的是这类“成功培训”,以至于大学里的老师们为了吸引学生听课,也不得不苦心积虑地渲染该课程对于学生将来“成功”的重要性。
而这一语境下的所谓“成功”都是被物化和量化的各种指标,简单地说就是名利的拥有程度。真理的追求、人格的完善、对爱和美的体悟这些更重要的东西统统都被排斥在“成功学”之外。虽然“成功学”偶尔也涉及人的品质,比如一个人乐于助人,因此而获得了意外的奖赏和回报。但这种解读的最终着眼点仍然是功利的和世俗的,是计算投入与产出的生意思维。
这样的思维对大学生的恶劣影响是极为严重的,因为它妨碍和误导着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认识。正像爱因斯坦所说,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机器狗”,当然更不应该是只知道赚钱的“机器狗”。“成功学”单一的价值目标必然导致单一的人格与品性,即便据此获得“成功”,这“成功”也是外在层面的,欠缺与财富相对应的人文素养与财富品格,这“成功”无论对自己还是对社会都未必是一件好事。
据我所了解的各种名目的“成功学”,无一不是以财富远景作为刺激手段来激发所谓的“内在潜力”,这一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知识增进、智慧传承、思维训练,更谈不上人文品质的培育。其无限夸大的就是毅力的决定作用,以及活学活用的“接单技巧”。
事实上真正的成功人士几乎没有一个是通过“成功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而更多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优秀的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是如此,即便是迅速蹿红的明星或者一夜暴富的商人,如果只有“成功学”的伎俩,最终也往往要败到在“成功学”思维上。这样的例子已经数不胜数。
还有更深的一个层面,就个体生命而言,内心生活是无法用外在的指标所衡量的。我们都知道一个真实的事例: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那个“挖土豆”的儿子在“成功学”家们看来自然失败得一塌糊涂,但能够拥有如此坦然心境的母子,谁又敢说他们的人生就一定比做总统失败呢?
读书读到大学了,对于知识和人生意义的追寻应该逐渐明晰起来。我的建议就是要彻底远离那些蛊惑人心、教唆功利的“成功学”,越远越好,否则你就和那些执迷于传销的人员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