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憨厚的熊猫正在俘虏全世界的眼球和钱袋,席卷之势不可挡。这就是电影《功夫熊猫》。从6月6日起在北美公映后,《功夫熊猫》在首个周末就收获6000万美元,超过了好莱坞历史上所有动画片的票房。迄今,这部影片在全球已经拿下了近2亿美元。6月20日“出口转内销”到中国后,亦是备受关注、好评如潮,一周票房逼近亿元大关。专业影评人认为,该片有望打破1998年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的全球3亿美元票房。国内外很多网友称这是梦工厂自《埃及王子》之后最成功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一部动画片。一只熊猫引发的大电影经典案例正式诞生。
但是,这样的成功只属于梦工厂,只属于好莱坞,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一分钱的版权费。我们只不过是被梦工厂俘虏的全球买单者而已,在慷慨解囊和由衷感叹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中国国宝和文化等中国元素被“中为洋用”且大获成功之际,在中国电影等文化产品竞争力依然普遍薄弱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办?
相信:中国元素的世界性力量
相信产生力量。正如片中龟大师的话,从来就没有意外,相信,要相信,相信才能成事。
事实上,所有看过《功夫熊猫》的都知道,这是一部中国元素大全的电影。从电影名称开始,功夫、熊猫、山水、太极、庙会、书法、针灸、卷轴、汉服、斗笠、兵刃、牌坊、庙宇、宫殿、鞭炮、轿子,甚至瓷器上的纹路,都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动物们吃的是面条、豆腐和包子,用的是筷子;猴形、鹤形、蛇形、虎形、螳螂是中国传统武术中颇具特色的拳法。最让人叫好的,是通篇贯穿的中国写意山水风格: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云雾缭绕的隐逸山林,一派东方古韵呈现于梦工厂的3D世界,据悉,其参考原型就是中国丽江和广西桂林的景观。
从故事上来看,《功夫熊猫》的剧情也简单至极。基本上就是香港老武侠片的翻版:一个可敬可亲的师傅,一个背叛师门走向邪路的不逆之徒,一群忠于师傅的新徒弟,以及一个不小心丑小鸭变金凤凰的幸运主角,就连引起一切矛盾的导火索,也是香港老武侠片中常用的套路——一本武功秘籍。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这样的剧情再熟悉不过。
可以说,《功夫熊猫》是在尽一切所能制作一部彻头彻尾的中国元素动画片,说到底,是包裹了中国馅的好莱坞快餐。倘若不是那让人拍手叫绝的3D效果,你会很难想象这是一部老外制作的影片。但就是这样的中国元素,在梦工厂的手里,让它变成了有望创造全球动画新标杆的辉煌成就。
事实上,“电影中国热”以及“好莱坞中国热”的局面早已开始:从多年前《星球大战前传3》到中国取景,到《面纱》、《黄石的孩子》等片大多在中国拍摄,大部分启用中国本土演员;从《功夫之王》的“中西合璧”到《木乃伊3》“中国故事”为主,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的全球3亿美元票房的记录创造,《功夫熊猫》肯定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在这方面,老外似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情有独钟且更有信心。
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以及中国13亿消费市场的迅猛增长,正是蕴涵5000年深厚沉淀的中国文化全面崛起和振兴的最好战略机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一条至高无上的真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到中国影响力,文化将是我们最有力最深邃最持久的武器。在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司机都由山姆大叔变成孔夫子时,我们必须真正的认识自己和展示自己,才有世界更好的认识和接纳中国的可能。
现在,是到了坚信中国文化、相信中国元素世界性成功的时候了!
中国的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桥头堡,更应该坚信中国文化,深入挖掘中国元素,创造出真正影响世界的中国电影。
想像力:中国电影缺失的灵魂
以往很多国内业内人士抱怨说之所以内地观众不爱看国产动画片,是因为观众对传统的文化元素太熟悉——从小就听就看孙悟空的故事和小画册,长大了再看动画孙悟空,新奇感当然就弱了。《功夫熊猫》给这种说法可以说上了让人面红耳赤的一课。
大家知道创造美国动画片票房纪录的是哪部吗?全球3亿美元票房的《花木兰》,那是彻头彻尾的中国故事。
翻开国内动画电影的档案,2006年那部所谓的魔幻大片《魔比斯环》投资1.3亿,结果票房惨败,新片《葫芦兄弟》票房1000多万都已经让人惊喜……
憨厚可爱的熊猫,明明比好斗的“孙悟空”、比在东西方文化中含义不同的“龙”,都更适合进行卡通开发,也更适合担当今天“和平崛起”的中国的全球文化大使。中国的艺术家也有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但究竟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人没有在这样的艺术创造上取得突破?
于是又有人说,我们缺乏资金和技术。
错!我们什么也不缺,除了想像力!
想像力是电影创作,甚至是所有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灵魂!
《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芬森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大熊猫,饰演熊猫阿宝的杰克8226;布莱克也从来没有来过中国,正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和诚意才让中国元素在影片中如此诱人。
什么都有国界,唯独文化没有国界,唯独想像力和创造力没有国界。花木兰、孙悟空、熊猫、功夫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市场永远青睐想像力至上的一方,它可以随意“掠夺”任何文化。
他们要做的,只是运用好莱坞的机制、思想、想象力和技术,对拿来文化进行杂交创新,打造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作品效果,再商业包装推向全世界,然后,等着分红数钱。对电影商品生产商而言,拿来主义、娱乐主义和商业至上是他们的标准线。
所以,《功夫熊猫》一开始就让中国观众惊喜:梦工厂以往所有影片LOGO都是一个坐在月牙上垂钓的小男孩,而这次却变成了一个穿唐装的猴子。片中角色名字也一改惯例,直接采用中文发音“乌龟”“师父”。在中国功夫片中,武林高手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创立出虎鹤双形拳、猴拳、螳螂拳、蛇拳等,梦工厂则反其道行之,恢复了这些招数的真身,让虎、鹤、猴、螳螂、蛇成了5大江湖高手。
美国《功夫熊猫》横扫全球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电影文化视野狭窄,缺乏发现力、创造力、想象力,实质则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相比快乐无比的《功夫熊猫》,《魔比斯环》影片单从名字上看就不伦不类。一部投资超过亿元的动画片,为了模仿西方动画大片的形式,从包装到内容都进行了拙劣的复制。
试想,如果让中国导演拍摄《功夫熊猫》,阿宝很可能变得“憨态可掬”,绝对缺乏想象力。“难道老外不知道熊猫的爸爸应该是熊猫吗?这就是差距。我们固步自封,人家已经走了很远。看完《功夫熊猫》才发现中国导演和西方导演相差最大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能力,而是想法。”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一语中的。
同样,《功夫熊猫》中阿宝抢肉包子练功的情节也引起了一些中国观众的质疑,熊猫明明是吃竹子的,怎么会为了肉包子而拼命呢?凭什么它就不爱吃肉包子,这是电影啊。如果是国产动画片,很有可能就变成抢竹子了。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中国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世界超级大宝库。在对中国文化和元素的继承与发扬上,我们真正的差距和匮乏不是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硬件,而是观念、信心、价值观、想象力和整合力等软件。
只有打破内心的固定思维,突破头脑禁忌,大胆想像,电影艺术才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已经1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只是捶胸顿足、痛心疾首,我们更期待中国电影艺术的想像力的“雄起”!
|!---page split---|
大道:寻找电影的真正主旋律
电影是艺术,是商业,也是文化和价值的载体。任何一部真正成功的电影背后,都蕴藏着一个精神主张,抑或普世价值观。
但电影的价值观究竟应该是什么?
我们先看看《功夫熊猫》吧。除了景观建筑和中国功夫这些外在中国元素,《功夫熊猫》也颇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神韵。就情节来讲,它是一个中国元素包裹的励志故事,一个笨熊猫偶然得到机会担当救世主的角色,并最终打败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打倒的叛逆者。片中熊猫阿宝跟反派角色残豹形成鲜明对照。熊猫无心成为“神龙大侠”,却得到神龙秘籍,但秘籍竟是一片空白。残豹天生是练武奇才,却一心为争夺秘籍而丧失了自我。最后熊猫顿悟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秘籍,找到自我方能达到最高境界。这颇具立地成佛的禅宗哲理,是中国文化里最为典型的大道和普世精神。代表功夫至尊的龟仙则反复强调“相信”:从来都没有意外,相信才能成功。这种价值观和哲学韵律与现代社会的成功学、励志学、心灵学等一脉相承。非常容易引起共鸣。
所以,我认为,在商业和艺术背后,电影应该蕴涵和弘扬一种积极向上、和谐进步的大道理,一种没有国界没有时间的普世价值观。尤其是在整个人类都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今天,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撞击和融合的时候。这才是电影的大道,一种更大更高的商业艺术。
自由、正义、英勇、进步、国家、责任,这就是美国大片推崇的普世价值,这也正是美国大片能在价值观层面畅通世界的关键因素。
在这方面,中国是大道“始祖”。中国5000年文化长河中,处处都是金子:礼义仁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法自然;厚德载物;和为贵;兼爱非攻等等。这些中国文化精髓,恰恰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道。
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这又恰恰是当代中国电影的“短板”。
历史上,《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等革命电影曾激励了整个国家。但在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国际屏幕上,我们到底能为世界奉献什么样的精神大餐?
江湖、谋杀、情仇、乱伦、神秘主义等等,曾一度成了中国大片的主流价值倾向。就算是获得国际声誉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在外国人眼里,似乎也成了落后、封闭、愚昧、可怜可笑的代表,倒是对“酒是不是尿做的”颇感兴趣。再后来的《英雄》、《无极》、《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色8226;戒》等全民期待大片似乎已经没有价值观可言,披着中国历史的外衣,纯粹变成错落不堪的情欲纠葛和打打闹闹,只剩下大牌明星和华丽的商业形式了。《亮剑》和《士兵突击》的超常火爆,恰恰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这一点。而冯小刚打造的《手机》、《不见不散》等系列喜剧片,倒是满足了高度精神匮乏的中国人的浅需求,但却还不具备国际文化视野和平台,尚不能走向世界,更不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的桥梁和纽带。
这就是中国电影的悲哀。我们有全世界最悠久的历史、最灿烂的文明、最庞大的人口,却拍不出最优秀的电影,甚至不能找到和坚持电影的根。
《功夫熊猫》导演斯蒂文森曾说:“和所有好莱坞动画片一样,我们希望这部电影有好笑的台词、夸张的动作,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主题——‘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这是中国古代哲学里面提到过的。所以我们觉得这部电影的内涵是很中国的。”
什么是真正的主旋律?主旋律不是主借口,而是中国电影的主根系。中国电影的真正崛起和成功,一定是以基于中国大道和价值观基础上的全球级乃至宇宙级想像力和创造力。所以,当年《卧虎藏龙》的成功,从根本上看,正是李安对“无招胜有招”的中国哲学精髓的精准把握和恰当表达。
整合:好莱坞商业逻辑背后的功夫
功夫片是中国电影人在好莱坞树起的一面金字招牌。梦工厂这回却打着这幌子拍出了地道的中国味。这正是好莱坞电影人的智慧:超越时空的超级整合力。
以梦工场为代表的好莱坞是一个纯粹的商业帝国,商业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其他只是手段和途径。好莱坞电影题材的匮乏、好莱坞急需扩大的市场容纳和膨胀野心,引发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资源融合;而中国经济实力的迅猛上升、13亿人口的中国电影市场的渐渐成熟、08北京奥运引发的全球中国热等等,才是《功夫熊猫》诞生的内在原因。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大脑,但它也从来没有标榜自己100%是原创。相反,《功夫熊猫》是100%的中国元素整合。
当然,这是典型的好莱坞式中国元素整合的成功。
说起功夫喜剧,中国观众很容易会联想到成龙和周星驰。《功夫熊猫》导演之一史蒂文森公开承认的确向两人偷师。为了让《功夫熊猫》里的中国功夫获得全世界的肯定,影片里的熊猫阿宝完全就脱胎于成龙——丰富的表情、夸张的肢体,随拿随打的幽默式武功。外加杂技式的翻来跳去,把成龙的绝技全部都安放在了熊猫阿宝的身上,还请成龙为“猴王”配音,借势借到极致。而阿宝从天而降摔在地上的狼狈样子,则和周星驰的招牌动作如出一辙,甚至在最后的大决战中还能看到周星驰“踩脚趾”这样的耍赖招数。
《功夫熊猫》向李安也借鉴颇多,一开场,熊猫头戴遮住眼睛的斗笠,身穿披风,走到小店中,要了一壶酒,几个人来找茬,于是动起手来……这个场景如此熟悉,就是《卧虎藏龙》的玉娇龙。在表现功夫的手法上,站在树梢上,腾空飞起外加劈腿,这都是《卧虎藏龙》里李安教给美国人的中国功夫。而《功夫熊猫》在表现功夫的内涵时所展现出“无招胜有招”的这哲学精髓,正是李安这些年在好莱坞传授给美国人的。
即便是《功夫熊猫》的配乐作者——奥斯卡奖得主汉斯8226;季默和约翰8226;鲍尔,也借鉴了不少谭盾的中国曲风,片中的音乐主要是以管弦乐为主,中间-爱华网-加入了几段笛子、二胡等中国传统乐曲,既不会让中国观众觉得太西化,也不会让西方观众觉得太陌生。而这种方法,正是谭盾这么多年能立足好莱坞的一个重要方式。
可见,《功夫熊猫》是一个彻底的中国元素之集大成者。好莱坞都在大大咧咧、“明目张胆”的整合全球资源、“疯狂抢占”中国文化宝库赚钱。我们为什么还跳不出自己的圈圈?
纵观历史,中华文化的长处就在于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洋为中用”是中国文化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可惜的是,我们的文艺界在这方面缺乏突破精神和整合创新能力,反而让洋人对中国文化的富矿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了“中为洋用”的开发,并大发横财。
当然,整合需要良好的心态和执著的投入。《功夫熊猫》导演马克8226;奥斯波恩用了30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制作这部影片历时5年。从2005年9月,影片开机至今,历时长达两年半有余。每一分钟段落都要制作8分钟的镜头,再从中筛选。这正是好莱坞商业逻辑背后的真功夫,也是中国电影人最稀缺的品质。
文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统统不是问题。脚踏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放眼世界资源一体化的电影市场,只要我们中国电影人转变观念、大胆想象、勇于突破、苦练真功,中国人一定可以创造出真正震撼全世界的中国电影!我们期待那一天。
娄向鹏,中国特色营销策划创导者,【21世纪福来传播机构】总经理,中国创新营销学会副会长,香港科技大学高级管理文凭。兼任清华大学、商务部培训中心、国务院新闻办干部培训中心、中央电视台广告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特邀专家、教授。14年市场实战经验,致力于“用中国特色快速提升品牌和销量”,具丰富的营销、新闻及策划三栖作战经验,他创导的杂交营销、长板营销、新闻营销、资源营销、品牌功效化、品牌五星等理念影响全国,被誉为“杂交营销之父”。《中国经营报》《销售与市场》《新营销》《医药经济报》《中国营销传播网》《中国医药报》《南都周刊》《新食品》《糖烟酒周刊》等媒体专家顾问及专栏作家,著有《营销界的奥斯卡》等畅销书。沟通电话:010-64892356 13911809174,Email:[email protected],福来实战营销网www.flyteam.com.cn,中国创新营销网:www.a-marketi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