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亚洲财富论坛》2008年8月刊
文/ 张伟
一场天灾升华了企业的公民意识,也给众多企业家带来了企业行至深远时的思考。企业如何在快速发展中面对公众、应对公众的“公益会考”,是企业新竞争环境下的又一道沟壑!面对公众意识形态中还稍显保守的道德标准要求,无论是激情参与,还是理性对待,都应该体察公众的审视情节,从而选取恰当的方式,否则不仅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是恶性循环。庆幸的是,企业家的睿智使我们相信企业的成熟速度,更使我们欣慰地看到,更多企业还从机制上做到有效的保证(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已明确规定每年收入的1%,将用于企业的公民义务)。但令人担忧的是,企业内部的价值观中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却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这与全球化背景下的优秀企业相比似乎又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特色。
一些优秀的本土企业家在完成资本积累、初具规模之后,更多的是在吸取古代帝王管理思想。在这种精神母乳的熏陶下,企业家的观念中“个体是不重要的,企业甚至是企业家的目标和理想才是‘天条’,牺牲个体以实现整体目标是理所当然的途径”。而这种个人观念一旦被贯彻成功,那么企业的价值观也难免受其影响。但这种观念的植入,虽可保证企业一定时期的稳定发展,但在多环境、多因素竞争格局的当下,企业员工的依附心理早已渐行渐远。当个人价值观与组织冲突时,初期员工也许还会例行公事地处理它,牺牲个人价值观,而当面对更多敢于坚持自我的局面出现时,无论是谁被异化,都会造成组织的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以商业化、国际化为主线的伟大重构。在此基础上,描述商业生态和企业伦理,体现商业方法和竞争趋势,不再是以中国兄弟之间的推手,国际视野的特点,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品牌、技术的层面上,企业价值观的新内涵一定是被放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的。
可能有些企业家并不以为然,因为企业发展到今天,不但没有遇到指责,还被冠以有独特管理风格的美誉。其实,企业的初期阶段,略显独特的管理风格可能恰到好处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因为管理是要取得实效的工作,也就是说得有业绩,因此,个人的风格只是个锦上添花的事。没有在实干位置上做过的人很难欣赏这一点,而有过任何几年实际经验的人都会赞同。但风格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良好的风度。
风格和风度是不同的两件事。风格不能弥补不懂礼貌。任何人,如果不尊重别人,又想在工作中采取合作方式,都会被看成是在利用他人、甚至是机会主义者。人都是有棱角的。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好到没有冲突的地步。良好的管理风度-爱华网-不仅能够使彼此还过得去,更是优秀企业价值观的完美体现。管理的基本任务在这种基础上不再是解决冲突,而是以某种待人接物方式防止冲突。企业的规模越大,就越应该注意,它们比管理风格、冲突管理、组织调整都便宜得多,也有效得多,也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能更快地加以实施。
经过多年“科学管理”探索的企业家们必须学会停下来思考在某一特定情况下应接受什么,同时还要明白为什么要选择。尤其是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从业者的问题”上,面对从理念到工具已武装到牙齿的国际竞争对手,单独依靠挥舞永无止境的绩效激励大旗,还能蛊惑多久?
当然,在如何超越小环境中的自我、如何超越正派经营的最低要求、如何超越追求利润的唯一标准等企业升级的步伐中,改风格换风度,并不代表一切,但却是企业管理升级、企业家自我突破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