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改革开放三十年
【“与中国共成长”系列报道之十五(贸易行业)】
□实习记者孙婷婷/文
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贸易行业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飞跃,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其中,外资贸易行业为整个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经济发展中不断释放出能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行业得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使中国在参与世界经贸活动中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也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在新世纪继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改革开放路线指引下,中国对原有贸易行业体制获得了重大变化,30年中,中国贸易行业体制改革走过了1979—1987年的放权阶段、1988—1990年的推行承包经营制阶段、1991—1993年的深化改革阶段和1994年至今的综合配套改革阶段4个发展时期。此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进出口额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日益增大。
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还促使我国贸易行业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199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与经营走上了有法可依的道路。1997年3月25日,在《对外贸易法》基础上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标志着中国正式建立起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反倾销反补贴机制。其他相关的配套法规和细则,也在陆续颁布和施行。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及法制的完善,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比重逐渐超过初级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上升。50年代,中国出口商品以农副产品为主,其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平均为42.2%,进口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和原材料,其占进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2%。60年代,我国轻纺工业发展较快,其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平均为45%,由于自然灾害影响,农业欠收,我国大量进口粮食、棉花和食糖等生活资料。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在巩固发展轻纺产品出口的同时,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达到80%,其中机电产品和纺织品及服装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上升到15.8%和25%,在进口方面,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需求不断扩大,进口相应增长,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尤快。1980年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为65.2%,1983年提高到72.8%,1984年后,一直保持在80%以上,1998年工业制成品进口达1172.1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83.6%。
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伙伴也在不断增加。50年代初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有60多个,到1980年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上升到180个左右,到本世纪初,中国已与世界227个国家(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逐步形成了以日本、中国香港、欧盟、美国为主,周边国家和地区为辅的贸易市场格局。
在这一系列变化之中,外商投资企业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增长点。1979年《中外合资企业法》诞生,中国对外资敞开了大门,外商投资企业从无到有,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起初,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突出,1981年出口额仅占中国出口总额的0.1%,进口额占0.5%。进入90年代,外商来华投资迅猛增加,大批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了经营期,其进出口额随之大幅度提高,占中国对外贸易的份额逐年上升,在中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1990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比重达12.6%,进口额比重达23.1%。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达809.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4.1%,进口额767.2亿美元,占到了54.7%。
仅以日本企业为例,就可看出中日贸易行业活动的频率之高。日本五大综合商社之一的住友商事与中国渊源颇深,关于住友商事的发祥,流传着有趣的传闻。约400年前,一位名叫“白水”的中国技术人员远途到日本来,他应住友先生的请求,对冶炼铜的技术,即将铜和银分离的技术进行了指导。住友从白水处学会了最新技术,使其在当时的日本产业界能够获得“首创者利润”,为住友商事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住友集团所属的各企业继承住友传统积极参与中日贸易。其中,住友商事在中日邦交恢复以前,便领先其他日本综合商社派遣常驻代表到北京。1955年,住友商事即通过直系的子公司———大华贸易株式会社开始从事日中贸易活动。1970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日中贸易四项条件,住友商事是当时惟一接受该条件的大型综合商社。在日中恢复邦交半年前的1972年春天,住友商事因以上业绩而最早被认定为友好商社,在日本大型综合商社辈中第一个与中国开始了直接贸易。
伊藤忠商社也于1972年3月被我国认定为友好商社,进而开展日中贸易。1979年9月,伊藤忠在北京开设了事务所,随后,同年于上海,1980年于广州、大连,1982年于天津,1984年于四川、深圳等地也开设了事务所。1992年5月“上海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设立。1993年9月,伊藤忠成为第一家被批准在北京成立伞型企业(投资性公司)的综合商社,“伊藤忠(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4月,华北(北京)、华东(上海)、华南(广州)三地区母店辖子店的经营体制建立。
丸红株式会社也自1972年6月便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活动,到1997年,丸红株式会社与中国的贸易额达到了45亿美元,在日本综合商社中列前位。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力展开对华贸易的同时,丸红株式会社也积极在华开展投资事业。迄今为止,丸红株式会社共在中国设立了130家三资企业,日中双方均获较好的收益。
自1980年开设北京事务所以来,三菱商事对日中经贸的发展作出了诸多贡献。目前,在各地事务所、保税区注册公司中工作的中国职员400多名,日本派遣职员70多名,出资参与合作的企业达100多家,从事管理工作的干部50多名。经过不懈努力,公司在2000年度对华贸易额达5966.5亿日元。
韩国企业、美国企业、法国企业、德国企业……各国贸易企业纷纷看中中国市场,在中国的进出口领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可以肯定,贸易行业作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通的桥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越来越相互融为一体。中国利用“两种资源”、开发“两个市场”,使中国国内生产尤其是工业生产所创造的价值,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国际分工实现的份额越来越大,贸易行业已成为推动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贸易行业的发展使中国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实力迅速提高,为中国改革和开放的持续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贸易出口收汇能力的不断增强,不仅提高了中国对外债的承受能力,同时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不断扩大,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加快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与贸易行业的杰出贡献密不可分。
贸易行业的发展还扩大了劳动就业率。据测算,每出口1亿元的工业品可为1.2万人提供就业机会,按近年来的出口规模计算,中国出口的工业品可以扩大就业人数大约4000多万人。同时进口也为扩大劳动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按国内每亿元工业生产成本约容纳8000个劳动力计算,进口的生产资料可大约解决3000万人左右的就业。
我国自主的贸易企业也趁改革开放之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外资贸易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促使外贸企业在技术、组织和管理上取得进展。众多的外贸企业同国际市场接触,并将这一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向其他企业进行传播,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发生联系,从而使中国经济更多分享了对外贸易带来的间接好处。目前外经贸企业、生产企业、商业物资企业、科研院所和外商等共同参与外经贸经营的全新格局正在形成。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类外经贸企业已达2.3万多家。
贸易行业的前景虽然光明一片,但问题也不容小觑。中国的贸易行业存在较大的逆差,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消耗的外汇储备也比较多。而且,中国“走出去”的企业还不是很多,对贸易的影响较小。如何全面评价外资贸易企业对中国经济的作用,如何全面评价外资贸易企业对中国国际收支的长期影响以及中国未来贸易格局又将如何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和研究。
SKNetworks
SKNetworks是韩国鲜京集团(SKGroup)旗下贸易子公司。SKNetworks创建于1953年,是世界500强———韩国SK集团旗下三大核心公司之一,主营行业有信息通信、贸易、能源、顾客服务四大领域。目前,SK及其附属机构在全球拥有3万多名员工、130个办事处和子公司。2006年,SK集团销售额达到758亿美元。
SKNetworks是韩国综合加油站商务模型的领先企业,能源销售市场占有率在韩国居第一位。同时,SKNetworks还是韩国第二大钢铁进出口企业、第三大信息通信企业和韩国最大规模的终端机流通销售企业。
SK在中国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坚持遵守以下原则,即与中国经济共同繁荣发展。为达到与中国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SK集团要坚持与中国互帮互助,携手共进。基于“取之于中国,用之于中国,由中国人参与经营管理”('ByChina,ForChina,OfChina')这一理念,SK提出了‘ChinaInsider'战略。
三井物产
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是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成立于1876年7月1日,目前,已拥有1万多名员工、1000余家下属企业,在世界93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26个办事处。集团下属大多数从事化工、原材料方面的企业已经合并组成三井化学,其它成员还从事银行、建筑、采矿和房地产等行业。
1980年,三井物产在北京设立了中国首家事务所,1995年10月由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全额出资的投资性公司———三井物产(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现在在中国已发展成为拥有14个事务所以及110余家合资、独资企业的大规模办事、贸易和生产机构。投资的范围包括了有色金属、钢铁加工、食品、汽车产品等领域,并带动了其他日本著名的企业,如石川岛播磨重工业(IHI)、森永乳品(MORINAGA)、三井铜箔(MitsuiFoil)等对华的投资。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三井物产也加快了进军西部的脚步,目前,三井物产正积极介入成都的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及四川的广安电站等项目。三井物产希望能在四川的环保等项目中起到积极作用。
三菱商事
“综合商社”,是日本独有的企业形态。其经营产品涉及能源、金属、机械、化工、粮食、食品、资材、纤维等诸多领域,综合运用信息产业、金融、物流、流通、咨询等的复合机能,生生不息地创造崭新商机。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在世界各地拥有200多个分支机构、超过500家主要投资企业,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来自各方面同仁的大力支持。
三菱商事株式会社,自1980年在北京设立外国企业常驻中国代表机构以来,一直从事着中国各地的客户与以日本为代表的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活动的联络工作,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本地化条件的成熟,1995年终于成立了商菱(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997年更名为三菱商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004年变更为现名———三菱商事(中国)有限公司。
三菱商事(中国)有限公司的总部在上海,在北京投资设立了三菱商事(中国)商业有限公司,此外,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成立了5个保税区公司,并投资到其他约20个公司。
丸红
丸红株式会社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商社,自1858年创立以来,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公司总部设在东京和大阪,资本金1940亿日元,是日本五大综合商社之一。
公司主要从事国内进出口贸易、国际间商品技术服务贸易,并利用投资、融资等功能,经营领域不断扩大,通过在世界74多个国家的126个海外分支机构和459家投资企业,积极拓展事业。丸红是一个综合性企业集团,它集经纪商、经销商、批发商、代理商、租赁公司、投资商、发展商、智囊团、大型项目的组织者等各种功能于一体,随机应对世界经济与市场需要。
丸红株式会社自1972年6月便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活动。自1979年迄今,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南京、青岛、宁波、福州、厦门、沈阳、长春、哈尔滨、重庆、南通等地陆续设立了办事机构。同时,丸红香港有限公司在深圳、海口、昆明设立了办事处。此外,丸红株式会社还于1995年成立了丸红株式会社独资的控股公司———丸红(中国)有限公司。其后又在大连、青岛、天津、厦门、广州的保税区内设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独资贸易公司。在上海,同样设立了独资的丸红(上海)有限公司。
伊藤忠
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起始于1858年第一代伊藤忠兵卫通过销售麻布的创业,持续发展历经一个半世纪,现已成为对纺织、机械、信息、通讯相关业务、金属、石油等能源相关业务、生活材料用品、化工品、粮食、食品等各种商品的进出口及国外贸易,更有损害保险代理业务、金融业务、建设业务、房地产买卖、仓库业务及与此相关联的各种附带业务及事业进行多方位投资的企业。
伊藤忠商事旗下有7大集团公司:机械公司(如纺织机械、工程机械等),组织品公司,宇航、信息和多媒体公司,金属与能源公司(如石油开发等),生活资料(如胶合板与建材等)与化工品公司,粮油食品公司,金融、房地产、保险和物流公司。伊藤忠商事在80多个国家设有152家事务所。该公司于1980年在北京设立了第一家中国大陆事务所。
伊藤忠商事自开展日中贸易以来,一贯将中国作为伊藤忠最重要的重点市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积极拓展业务,奠定基石,无论在质或量任一方面,始终居日本综合商社对华商务活动首位。
住友商事
住友商事是日本屈指可数的企业集团。住友商事跻身日本五大综合商社之列,是在全球开展业务的综合性跨国企业。目前在世界83个国家设有146个独立法人和办事处。
住友商事在中国自1979年中日建交后设立第一家办事处至今,在华机构已增至15家,在中国投资项目达120家,包括钢铁、化工、机械、电子、纺织、物资、物流、IT等各行业,投资额约2亿美元。
自从向北京派遣长期人员以来,该公司脚踏实地,逐年扩充在中国的业务网络,目前,已在北京、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拥有十几个常驻事务所。独资法人商社———上海住友商事有限公司已开始营业。该公司在中国所经手的产品已涉及钢铁、机电设备、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燃料、农水产品、纤维、物资等各个领域。其交易形态也从一般的进出口交易扩大到补偿贸易、委托加工、合资、合作等多种多样的形态,真是百花齐放,无所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