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大传媒时代(之二:再探新媒体)



谈到大传媒时代,就不能不谈新媒体的崛起。大传媒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

“新媒体”,这一直是传媒学界多年来谈得最多也是最热门的一个词汇。该词汇的兴起最早源自于网络的兴起。

上世纪90年代末,网络媒体异军突起,但真正让传统的主流媒体感受到网络的强大威胁,还是近几年的事。2005年,素有传统媒体老大地位的中国报业广告增幅急剧下降,而网络广告大幅增长,新媒体发力,老媒介萎缩,报人一度感觉到冷气逼人,甚至有人惊呼“中国报业的寒冬由此到来”。

事过几年之后,我们看到所谓的传统媒体的冬天虽然并没有到来,但毫无疑问的是,新媒体的崛起的确成为传媒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它不只是做为一种传媒形态要与传统的媒介形式并存,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实实在在地吞食了传统媒体的蛋糕并随时巅覆着传统的介质形式的传播效果,巅覆着传统的传播模式。

但针对什么是新媒体,业界其实一直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意见。最开始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是,所谓新媒体无非分两种情况,其一是基于新的技术而生产的新的介质;另一种是长期存在人的社会环境中,但属于全新开发的新的渠道;当然也有两者并存的情况。前者如门户网站、手机报等,后者如分众传媒等户外广告载体等。

然而通过几年的实践,业界与学界再次对新媒体的定义产生了争议。比如,分众传媒算是新媒体吗?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就认为,分众传媒甚至连一个媒体都不是。原因在于他认为媒体应该是以内容生产为基石,首先要为受众提供足够的信息内容,而广告仅仅随带生产经营的一种方式。但分众传媒的各个渠道所传播的无一不是硬性的广告内容,没有什么内容生产与新闻价值,甚至一度因为手机短信扰民而引起受众的愤慨,也有许多的受众投诉称要向分众收回自己的“清净权”。与此相类似,许多专家认为,其它诸如华视传媒等户外视频媒体无论是从其载体形态、经营模式都只能算是刚开发的传统媒体。

那么,新媒体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似乎更有参考价值。该杂志认为“新媒体就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它既不分生产者与消费者两大阵营,也不分读者与作者。从传播学的角度上说,它不是一对多的,也不是多对一的,它是多对多的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教授认为,《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可谓抓住了新媒体的本质。

可见,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根本点是在于传播方式的不同。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特别的传媒发展历史与管理体制的国家里,新媒体的产生天然有着强大的内在需要与旺盛的生命力。

由于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的单向传播模式,传播过程明晰地分为传者与受者,传者生产内容,受者从有限的载体上获取有限的信息,受众不仅没有信息的选择余地,而且也没有思想的表述阵地。受者的接受完全是被动的。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传者更强势。但随着新媒体的产生,传播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既是传者又是受者,充分体现互动,每一个个体充分平等,都能充分发声,体现自己的传播诉求。于是,在我国新媒体发展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媒体的突出特点表现为个性化与去中心化的特征,如网络媒体的论坛、博客等总是存在多元的思想碰撞、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等。相比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而发布信息的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内容表现似乎总是那样的“另类”甚至“异端”。

但是我们看到,这恰恰是新媒体在推动我国传媒业发展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所在。

 中国进入大传媒时代(之二:再探新媒体)

由于新媒体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革命迎合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迎合新的时代下人们新的信息取舍标准,人们的需求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发动与尊重。于是新媒体也成为社会无限信息需要的催化剂。最简单的例子,手机作为个人终端,每个细节都体现着个性化的趋势,单就手机彩铃、彩信一项,就可以相像有多么庞大的市场空间。当然,无限的需求就需要无限的内容的满足,在技术的瓶颈得到突破,而社会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次消费层次之后,有着无限需求的个人同样反过来会成为内容的生产者与反馈者。|!---page split---|

由此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张琪的一条贴子会发挥如此大的威力。因为个人可以直接生产内容,张琪的个人意愿得以在毫无障碍的条件下在媒体上表达,又由于无限的存储与传输能力,张琪的贴子得以迅速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无数的网民跟贴最后被该看到的人看到。而这些,不管承认与否,我国的传统媒体显然是无法做到的。新媒体在许多次的突发事件中优势尽显。

管理部门对新媒体发展的认识不足以及对传统媒体相对保守的管理方式某种程度上成就了新媒体在中国的发展,使其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传媒的一支巨大力量。在新的传播理念下,各种不同介质、不同表现形态的新媒体品种应运而生,从而也构成了对传统媒体的巨大威胁。

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头一两年里,传统媒体对新媒体的敌意颇浓。然后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磨合,传统媒体不能不在新媒体的传播理念模式下败下阵来,默然接受了新媒体崛起的事实,并转而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发展。而正如任何一个新鲜事物的成长都必定经历阵痛与懵懂一样,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在眼下的中国,也正如一个有点性早熟的-爱华网-孩子,曾经骨子里边充满着叛逆的色彩,但通过2008年以来的网络表现,我们看到了网络新媒体的成熟,特别是通过此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新媒体与数量庞大的传统媒体一道,共同发声,由个性转为共性,由去中心化再到中心化,网络媒体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主流媒体,与传统媒体一道成为维护社会道德水准,维系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

这其实正体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通之处。新媒体原本所体现的个性其实并非媒体本身的个性,而是使用新媒传播信息的人的个性,归根结底又回到了人的身上。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相当部分的受众既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又是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媒体并不能如新媒体一样为受众提供一个可以充分自由表达的可能。于是新媒体往往体现出个性的一面。但根据沸罗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所谓的个性其实更多的是人的表面化,是伪道具,80%并不能反映人心的真实想法,所谓的个性的表达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情绪的发泄与表达。无论表现得多么的有个性,但实践证明人类80%以上的需求都是有共性的。从这一点上说,网络新媒体从个性到共性也就可以理解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6175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进入“沙漠化生存”时代 沙漠生存记

中国进入“沙漠化生存”时代描述中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许多角度和指标。笔者认为,目前中国的沙漠(包括不适于人类生存的戈壁、荒漠)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以及沙漠化地区的发展、扩张趋势,受沙尘暴影响的地域占国土总面积的比例,充分表明

声明:《中国进入大传媒时代(之二:再探新媒体)》为网友短发为谁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