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汽车、使用汽车的历史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成为事实,但是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能够称得上市场的,应该是始于198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合资企业产量规模的增加,公商务车市场虽然处于统一的计划调配之下,但是毕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基层干部步行几十里路程下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老上海牌轿车,212吉普,再后来就有了皇冠、公爵、蓝鸟、切诺基,一个县委大院基本就有10多辆车,而中国最基层的乡镇也开始鸟枪换炮,破旧的面包开始被捷达、桑塔纳取代。
以公商务用车为主的时代诞生了。
期间,中国各级党政机关在公务车消费上越来越上档次,豪华车比比皆是,而随着改革开放起来的中小企业的老板们,也成为第一批商务用车的启动者。
及至到了1990年代末期,随着合资企业的增多,车型款式的丰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一线城市对于汽车消费理念的转变,为第二次汽车市场的勃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个期间,是以出租车市场的繁荣以及私家车市场的飞速扩张为特点,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汽车销量迅速增加。
从1999年开始,中国汽车市场的年增长率一直维持在两位数的水平之上,最低的2005年,年度增长率仍然达到12.8%,最高的年份为2002年,高达40%之多。
将近十年的井喷,带来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繁荣,截止2007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59777589辆,与2006年相比,增加14548595辆,增长10.02%。
全国私人机动车保有量为121571500辆,占机动车总量的76.09%。与2006年相比,增加11965532辆,增长10.92%。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为15217911辆,占轿车总量的77.73%。与2006年相比,增加3729800辆,增长32.47%。
但是,随着一线城市道路交通建设的拥堵加剧,一线城市市场渐趋饱和,市场增长逐渐缺乏动力基础。而更为严峻的是,2008年,由于-爱华网-宏观经济形势出现很多困难,比如通货膨胀加剧,原材料大幅加价,石油价格飙升,货币政策从紧,造成汽车市场有萎缩的态势。
这种销量下滑的市场转变,固然不利于汽车厂商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中国汽车市场重心的调整转变提供了契机。因为越是这种困难的形势,越会促使中国汽车界去思考未来中国汽车行业的出路。
无疑,二三级市场的启动和发展是中国最终走向汽车社会的最关键环节,或者说,二三级市场的发展将启动中国汽车市场的第三次革命。
据有关机构对汽车上牌数的统计分析,2006年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新车上牌数是200万辆左右,其它城市加起来也是200多万辆,这组数据说明二三级市场的发展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如果再看增长情况,以2007年1月-10月的上牌量,对比2006年1到12月份的上牌量来对比,27个一级城市的增长率1.6%,在二级以下的城市增长是5.8%。在直辖市的增长率是负的3.9%,在省会以及地级市增长率是4.85%。这说明,二三级市场正在以数倍于一级市场的速度发展,如果这种趋势发展下去,无疑,二三级市场的规模将大大超过一级市场,并成为中国未来汽车社会的中坚。
可以说,2008年的经济形势是暂时的,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潜力仍然巨大,填补这一未来空间的,非二三级市场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