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新营销》2008年7月刊
文/本刊记者 曹朝霞 发自郑州
在宇通人看来,为营销而营销的策略只能给品牌带来短暂的光芒,无法阐释品牌真正的内涵。只有内力,基于供应链管理等内部管理之上的内力,才是支撑品牌形象和信誉的基石。
“品牌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影响力。品牌影响力能促成你的业绩,能够促成交易和重复交易,能够在业务延展的时候有利于你拓展市场。”宇通副总经理王文兵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而宇通品牌管理部部长赵焱则认为,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管理。
从行业品牌到社会品牌
《新营销》:宇通对内部建设,包括对生产管理,投入的力量很大,但在品牌建设方面,给外界的印象却是非常低调,似乎不够重视。
王文兵:品牌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要先生存,再做品牌。2003年之前,我们还没有品牌意识。为什么呢?因为整个客车行业都是这样,生产的产品属于工业品,工业品是生产工具,而不是消费品。客车企业所面对的客户群体是专业的运输公司,属于多品种、少批量生产,因为客户的需求差异很大。因此,我们前期主要是抓生产经营,缺乏品牌意识。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就是上市,每年的业务量都在膨胀,市场份额在扩大,此时品牌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不做是不行的,这就像企业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一样。
2003年,宇通从其他企业聘请了一个营销总监,他当时主要是从品牌建设的角度来做营销,在品牌的构建思路、方法上给了我们一些启发。2004年,我们把营销和品牌结合在一起搞了一些推广活动。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探讨品牌建设问题,不是不重视品牌建设,而是宇通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有其特殊性。尤其是对于作为生产资料的产品,大鸣大放式的营销方法,企业未必能够持续地做下去,效果也不一定好。但是阶段性地做品牌建设工作,还是可以做的。
在客车行业,我们还不错,但是走出这个行业,和家电、轿车企业比,身价还是小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营销和品牌的资源投入,一年的预算,我会考虑用60%或80%的资源投入做市场营销,用20%或40%的资源投入做品牌推广。关于品牌建设,我认为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知名度不等于被了解,了解了不等于被信任。品牌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影响力。品牌影响力能促成你的业绩,能够促成交易和重复交易,能够在业务延展的时候有利于你拓展市场。我们现在的想法是每年持续地做下去。
《新营销》:与过去几年相比,宇通的营销策略和方法有没有变化?
王文兵:在方式、方法上,我们也在思考怎样作出变化。往年资源投入主要考虑行业媒体,但是从行业媒体到客户端,其影响力很有限。我们也在调整。
《新营销》:这是不是意味着宇通的一个转变,从树立行业品牌到树立社会品牌?
王文兵:对,结合客户需求在当地媒体上投放一些广告很有效,每次投放之后,呼叫中心的咨询电话就会大幅度增加。但这些推广传播我认为只是品牌建设水面上的部分,品牌能不能扎根在于你的产品和服务怎么样。
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不像广告里宣传的那样,客户感觉买你的东西不是那回事儿,那么这个宣传还不如不做。宇通的风格是实实在在,不说过头话,非常推崇“做十分,说八分”的风格。客户都不是傻子,第一次可能由于你的宣传选择了你,但持久的合作还是要依靠你的内力。
《新营销》:但是外在的打扮也很重要,前五秒钟人们获取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王文兵:是的。1997年我们的备案就做完了。当时受《企业形象策划系统》这部书的影响,我觉得非常好,然后就开始做,请北京和上海的两家公司竞标、设计方案,然后我们所有的VI系统,包括工装、服务、信封、信件等开始推广了。我们不是不重视品牌,但这些外在的“衣服”只是品牌浮在水面上的部分。
|!---page split---|
营销根植于管理
《新营销》:在商品同质化时代,品牌拉力的作用将日益凸显,对于宇通来讲是不是这样?
赵焱:目前,对于我们来说,品牌拉动的力量还不是最重要的。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品牌营销、广告传播等技术性的东西还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是,品牌是整个企业的集合,这一点很重要。我们通过强化供应链管理等措施控制成本,2007年(爱华网)销售25522辆客车,较上一年增长了40%。相对于行业平均9%的增长,我们的增长这么快,相当于从别的厂商手里拿蛋糕。我们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增长,而且成本控制得很好,关键在于我们内部管理的功力。
《新营销》:可见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管理?
赵焱:是这样的。一个企业的管理招式、技巧是可以复制的,但是其内功是不可复制的。没有内功,企业不可能持续发展。不久前,一个竞争对手和媒体记者一起询问我们的汤玉祥董事长,说我们每个月平均生产一百多辆客车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确实做到了。汤玉祥董事长告诉他们有两个办法:一是把国内外的订单分开生产,二是人员在淡季、旺季如何安排使用。他们可以复制这两个方法,但我们的供应链管理等是难以复制的,光学那两招是没有用的。
《新营销》:从这个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和选择外脑?
赵焱:我们曾经下了很大的工夫提升客户满意度,由于有系统的管理,最后整体上都在进步,管理的作用凸显出来了。宇通的眼光是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我们在行业内是最早与罗兰贝格等国际咨询公司合作的,合作金额高达上千万,再加上推广,不是一个小数目。虽然罗兰贝格给宇通诊断的结果并不是100%正确,比如它建议的“多元化”在实际操作中并不顺畅,后来汤玉祥董事长把它改为“适度多元化”。但是罗兰贝格带给我们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技术层面,我们的很多中层管理人员是伴随着与罗兰贝格的合作开始成长的,罗兰贝格改变了基层管理人员的思维模式,在技术、营销、品牌、组织结构等方面打开了他们的视野。我们先后与埃森哲、IBM、奥美、蓝标等国内外顶级咨询、广告公司合作过。
《新营销》:宇通的品牌管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赵焱:早期的宇通为了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有很多子品牌,一款车一个名字,单独围绕一个子品牌成立一个机构,设置相应的产品研发部、推广部、财务管理部、销售队伍等,这样做很消耗资源,效果不好。2004年,我们撤销了所有的子品牌。后来我们主推“莱茵之星”,200万元左右的价位算是高端产品了,销量虽说不多,但提升了品牌形象,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现在我们会推出产品品牌,但主要是对应一个市场而已,更多属于促销层面而不是品牌高度,因为一个产品满足不了一个细分市场,所以我们主推的产品也不一定只是一个,这样就不会消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