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新营销》2008年7月刊
文/本刊记者向华 吴娟 发自广州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早在50年前就预测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将会兴起,但他警告说:“只允许有特殊学位的人担任管理职位将是个错误。”
“把MBA课程教给23岁的人,这让我很吃惊,我认为这基本上是浪费时间。他们缺少经验背景。你可以教他们技能,比如会计和其他能提供的东西,但你不能教他们管理。”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学既不是一门艺术,也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实践,其成就是以管理结果来衡量的,而不是以学术作为奖励。管理是一门实践的学问。
但在中国,大学毕业后两三年就攻读MBA课程的人不在少数,然而另一方面,刻板的考试选拔法(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却让大多数经理人尤其是高级管理者对MBA望而却步,虽然他们在企业管理方面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有的甚至成为著名的企业家,但随着职位的提升和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考试能力也在下降。
相比之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国内一些高校开办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教育则是对现行教育体系的一种突破。EMBA入学笔试、面试均由高校自行组织,更注重考核申请者的能力和经验。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只要是总裁、总经理就可以读EMBA。国家规定,具有本科以上学历、8年以上工作经历(其中4年以上管理工作经历)并在较大规模的企业中担任职务的高层管理人员才可以报名。
另外,与MBA教学方式不同的是,EMBA更注重在启发的基础上,将课程与学员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将实务与战略相结合,因此EMBA更适合置身于商战之中的企业高层管理者。为此,许多高校更为推崇与国际接轨,大规模聘请外籍教授讲课,与学员进行深度互动。
这其中,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大学)与在美国公立研究类大学中排名第六位的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合办的EMBA项目CHEMBA便是佼佼者。该项目是1999年被国家批准的第一个中外合作EMBA项目,自2001年起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学员分别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美国、印度等国家与地区,他们才华横溢、背景各异、经验丰富,均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学员们所服务的企业大多为“全球500强”和国内著名企业,其中包括麦肯锡、IBM、BP、中国移动、宝洁、可口可乐、思科、摩托罗拉、戴尔、爱默生、箭牌等。
虽然地处中国南方,但CHEMBA以自己对纯英文教育的坚守、独到的课程设计与聘请两位不同背景(全球与华人背景)的教授同时教授一门课,以及与卡尔森管理学院在美国、奥地利、波兰等地学生的全球交流而在中国EMBA教育界声誉日隆。
2008年5月,在“2008(第五届)中国市场最具领导力EMBA”排名榜上,CHEMBA又一次摘取中外合作EMBA项目第一名,并获得“毕业生评价最高的商学院”和“国际视野开拓奖”等多项殊荣。
许多人将目光聚焦在EMBA的天价收费(国家教委的指导价为20万元)上,并对此议论纷纷:那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商界精英们花费大把的银子,不仅仅是为了镀金吧?那些攻读EMBA的总裁们,目的并不是为了学习新知识,而是为了交朋友,建立关系网,从而获取更多的生意?
将招生权下放给学校,生源、学费以及教学质量都直接接受市场的“评判”,这一变革所带来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但在如今这个商业利益至上的时代,中国商学院的发展能否经受得住市场的长久考验还是一个未知数。也许,我们更应该将目光聚焦在那些学员身上,他们是带着怎样的梦想走进EMBA课堂的?又是带着怎样的市场体验与经营困惑面对EMBA课程的?叱咤商场多年后,他们重新拿起书本,走进学校,经过两年时间的“苦炼”,他们是否修成了正果?
2008年6月6日,广州珠江新城富力君悦酒店。《新营销》记者与刚刚从美国参加完期终学习与毕业典礼的几位CHEMBA毕业生进行了交流,他们似乎有许多话要倾诉与分享,他们的叙述让我们对中国的EMBA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尽管中国的企业品牌还远未踏出国门,但中国与国际市场在运营理念与模式上的接轨首先在这些商界精英们的身上实现了。
黄志军:
超越工具,把握方向
有着一百三十多年悠久历史的美国亨氏食品集团是全球营养食品工业领导者之一。黄志军(Tony)先生是亨氏联合有限公司的全国销售总监。这位平素话语并不多的男士谈起刚刚完成的学业以及美国之行,感慨颇多。
2006年的他受到了几位朋友的“诱惑”,觉得既然他们都已经上了,自己也不能太“落后”,就跟随朋友们进入了CHEMBA学习。原本设想学校的学习是纯理论的,但他越学越发现,学到的东西在实际中居然非常有效!
在他看来,读CHEMBA最大的收获是建立企业管理的全局观。他说,很多人有一个特点,在管理工作中特别注重细节或工具的开发运用,很喜欢在工作中运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去把事情做好,但把工具运用好了,注重了细节管理却没弄明白前进的方向。“如同搭房子,许多人每天都在很辛苦的做一些自认为搭房子的事情,而房子的蓝图是什么样子却不知道。”他说,“而CHEMBA做了这样一个工作,把很多企业管理知识给到我们,使得我们有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去构建自己的一幅蓝图。有了这个前提,站高一个层次看,许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他坦言自己以前也是较专注于销售的细节工作,在CHEMBA学习了相关课程后才会有意识地把销售工作放到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去看,而不仅仅局限于销售工作本身。这样销售的策略和执行会与公司发展的大方向更加一致,建立的销售系统和流程也更有生命力。
再如在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学的课程学习中,他说他尝试结合课堂所学,以自己公司的实例去思考,站在公司和HR的角度去思考部门的用人策略,以及在此策略下销售部员工的招聘、培训、发展和薪酬体系等。站在整体的角度去思考比站在部门一个点,工作会有效得多,也简单很多。正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样的思考,使他和总经理及HR的沟通更有效,在实际工作中也更好地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他说,学习的这两年也是自己负责的生意突飞猛进的时候。在他心里,这和CHEMBA 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到了美国后,他和同学们在卡尔森管理学院的安排下,参观了一些全球知名企业,与国内做了一番比较,感觉中国人或企业突破规则的能力特别强,特别喜欢去挑战制度的极限,而在美国,其实大家都挺守规矩的。在黄志军看来,基于规矩基础上的创新才带来社会的整个进步。“有时候我们太强调个人能力,个人太凸显。EMBA其实是一种整体思维的教育,它教给了我们很多的国际游戏规则,国际企业的管理思路、方法。我们了解这些基本规矩,才能更好地对外沟通和学习,个人才能更好地在企业取得发展。”|!---page split---|
陈晓红:
学到的知识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陈晓红(Charles)为某全球著名软件公司华南区总经理,之所以走进EMBA教室,当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做了很多实际工作,想在理论上提高一下”。
2006年,在他的眼中,CHEMBA吸引人的地方,首先是国外的文凭,其次是教育体系完全照搬西方,国内、国外的两所高校所聘请的来自全球的最优秀的教授一起上课。
但是置身于课堂之上,原来冷眼旁观的他却越来越活跃,认为学到的知识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其一,自己的视野大大扩展了,与以前不一样了。班里的很多同学都属于实干型人才,分别来自于不同的部门,比如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等,每个人刚开始时都只是在自己所专属的那个领域擅长。陈晓红说:“学IT对我们来说就很容易,而对于其他同学来讲相对就比较难。可等到上财务课的时候,我们觉得像看天书一样难懂。刚开始可能不觉得,在学习与频繁交流的过程中,后来才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慢慢在变。尤其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一些同学跟大家分享他做的东西时,你会觉得学习更有效率。”
其二,课余时间同学们最繁忙,因为大家在热烈地交流心得体会,交流很深入,这种经验分享可以让人有更多的收获。知道别人是怎么处理问题的,下次自己碰到相同的问题就会知道该怎么处理,避免走弯路。
其三,CHEMBA在跨文化的交流学习上做得很好,尤其是最后的海外游学课程,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学员们与不同国家的EMBA同学面对面推进项目研究,到知名企业参观,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出面与同学们坦率交流。“你会发现不同国家的学生各有特点,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正视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你才有可能将业务拓展出去,将业务做得更好。”他说。
他认为,CHEMBA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教学态度也极其严肃、严谨,有助于督促学员们学到更多的东西。
总体来说,他对CHEMBA评价就一个字:值!
不过,他觉得CHEMBA的宣传做得不够。比如,他到美国之后,才知道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位教授去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类似于自己这样的学员,其实对明尼苏达大学并不是很了解,去后才发现它的独特价值。
张凯:
在学习的同时让自己的公司增值
曾就职宝洁的张凯(Ken),如今是广州智道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CHEMBA第六届的班长,是班里最活跃、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之一。尽管有客户要应酬,有团队要率领,但他一天课都没有落下,这令他非常自豪。
在他看来,从打工到职业经理人到创业再到企业家是一个不断的转变过程。学习的过程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更多地吸收大家的理念、想法,这对自己理念的转变和提升是一种非常大的帮助。
“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各自掌握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双方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想法根本不同。打工时间越长,职业经理人越会有一种惰性,只愿意思考自己手头上需要处理的事务,关注于自己的事情,很难跳出狭小的圈子。而创业的人事无大小都要亲自处理,一开始就要有全局观念,什么事情都要涉猎,虽然不一定要求什么都十分专业。比如财务方面,其实学习财务课程并不是要求自己一定会做账,而是让自己有正确的财务思路,让懂财务的人去做。”
对张凯而言,也许更“实质”的收获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他“顺便”将自己的公司“增值”了—他的智道市场研究有限公司与一个大型跨国专业机构达成了股权合作协议,卖了一部分股权。在双方谈判的过程中,他将CHEMBA教给他的财务知识灵活运用,做到了双赢。
他坦言,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挣扎,因为平时实在太忙了,一个月要抽出两个周末去上课,另外两个周末还得做功课,很多时候工作忙完了,还要在办公室“加班”写作业,的确相当辛苦,日子难熬。但回头望去,毕竟坚持了下来,自己挺佩服自己的。
邓葵:
在互动的过程中寻找努力的方向
身为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的邓葵(Cathy)女士,对于学习的辛苦同样是感同身受。在这家知名国有企业上班的她,整天忙得根本没有时间做功课与作业,一切只能等到下班后,有时晚上10点了,她连晚饭还没顾上吃。所以她笑着说,除了学习,她还有意外的收获,可以减肥,这大概就是做学问“为伊消得人憔悴”吧。|!---page split---|
她极力推崇一个名为VTP(Virtual Team Project,虚拟团队项目)的课程设计,这是一个类似于商业计划书的毕业课题研究项目,卡尔森学院要求美国、奥地利、波兰、中国的EMBA学员在毕业的五个月前划分成几个Team(组),每个Team由五六个成员组成,并在全球范围内搜集资料,进行分析判断,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与工具,撰写实用性很强的研究报告。
在邓葵看来,这个设计相当有特色。从美国回来后,很多同事问她去美国是不是去做毕业答辩,她的感觉是虽然类似于毕业答辩,但过程完全不一样。“它等于是我们真正做过的一个Business(生意)模拟,对于我们以后创业,是一个很好的Model(模式)。”
分到一个组的学员们迅速建立了友谊,亲密无比,邓葵还给同伴们带去了精心设计的礼物,这种互动的过程在她看来奇妙无比。“Virtual team是一个舞台,它包括了很多Team work,而且是通过和明尼阿波利斯、维也纳、华沙的(爱华网)同学召开电话会议以及E-mail等进行交流,可以学到很多中国学生身上所没有的东西,当然他们也会从我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大家见面后,交流更加深入,尤其是在做Presentation(演示)时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大家站在同一个舞台上,更能够深刻体会自己今后应该往哪些方面努力。”
许鹰:
学以致用,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
来自香港的许鹰(Tina)小姐目前就职于美加百富财资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门从事投资业务的机构。
许鹰也将VTP视为CHEMBA课程设计的最大亮点。因为CHEMBA的授课方式和美国的EMBA授课方式很接近,案例比较典型,后面的课程给人Freshwill(眼前一亮)的感觉,可以运用学到的东西去模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拿到文凭的目的是想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能够将自己的企业做得更好,所以‘用’是关键。后面的课程恰恰可以把前面学到的知识做成一个缩影反映出来,让学员有一个机会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而且在运用的过程中,因为是一个国际团队进行合作,这种模式对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她说。
“在CHEMBA学习,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她说,“有时候你可能会比较迷惑,因为你的知识面不够宽,学完以后,你很容易知道和理解怎样去做工商管理。比如说怎样做六西格玛,六西格玛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虽说你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但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六西格玛的结构和框架,起码在别人用的时候,你可以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达到目的的。”
刘雅琳:
CHEMBA是终生学习的全球性舞台
刘雅琳(Laurence)女士的身份较为特珠,她经历了从学员到校友会副会长再到项目管理者的角色过渡,因此对EMBA教育的观察更全面,体会更深。
在她看来,读EMBA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其一,你向谁学习?其二,跟你一起学习的都是什么人?其三,怎么学?她认为,明尼苏达大学的师资力量非常强,而且CHEMBA采用中外两个老师一起教学的模式,其实采用这种模式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这两位老师在角色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区分,一位对全球化模式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另一位则从中国本土实践的角度提供案例。“这样,我们的学员不仅了解到全球趋势和国际性的理论,同时也能在本土化的实践中获得指导。”
刘雅琳现在是CHEMBA校友会副会长,热心于组织校友间的各种活动。热心来自于她对CHEMBA的深厚感情,也来自于整合校友资源为校友提供价值的希望。刘雅琳庆幸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她认为,选择EMBA项目,除了师资力量,校友网络也很重要,和来自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背景的校友进行交流也是最好的课堂。
“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感触一方面是来自于校友,正是学员和校友之间对这个项目的热情和忠诚度,才是我当初从外企职业经理人转型到教育行业来做这个项目的一个很大的动力。很多学习课程都是毕业后大家的关系就结束了,但CHEMBA有很(爱华网)多资源,既有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的,也有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所以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不断学习的机会,除了企业家、政府官员来做讲座外,校友间的不断交流也很重要。这也是CHEMBA校友热情和忠诚度特别高的原因之一,大家可以在学习之后、工作之外获得一个终生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CHEMBA国际化和本土化深度结合的模式吸引了她,并驱使她最终加盟。尤其是最后的海外实习部分是很多学员都认可的亮点,因为它确实能够帮助学员学到美国企业一些很深入的东西。“美国企业也特别重视和学术界这样的一种交流,也愿意开放更多内容,如果是个人去参观的话都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她说。
|!---page split---|
链接一:陈硕坚教授说CHEMBA营销
在座谈会现场,刚好来了一位营销学老师,他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大学)经济管理系的陈硕坚教授,他也是这届同学在海外做Presentation的中方评委。当许多人提到CHEMBA项目的营销推广不太有力请他发言时,一向善言的他反而有些谨慎。
他表示,从学校的角度说,如果有经济收入的话还是倾向于扩大招生的,因为商学院的赚钱意识还是很强的,但学生的体验更重要。所以,不一定要做太多的广告宣传,而是要踏踏实实地把教学质量抓上去,把学生培养好。
链接二:项目执行主任刘雅琳谈CHEMBA营销
关于CHEMBA项目营销,曾是CHEMBA二期(2004届)学员、思科(中国)华南区市场经理、现为CHEMBA项目执行主任的刘雅琳女士深有感触。
“在企业里做营销和做EMBA营销有很多不同,EMBA对教育品质和学生体验的关注更多一些。”
她坦言,身为校方的一员,她也懂得品牌营销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来说,校方更关注教育品质,因为CHEMBA是一个很高端的教育项目,口碑宣传其实是最重要的。现在CHEMBA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很多学生和校友得到了职位上的提升和在事业上取得了突破。但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和校友们拥有的价值最大化。
她清晰地记得在CHEMBA开学典礼上中山大学张校长说过的一句话:商学院,EMBA项目应该是一个“加工人心”的地方。CHEMBA校友最近成立了“明岭助学基金”,旨在通过校友与企业平台,关爱贫困儿童与青少年成长,倡导校友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超越。无论企业家也好,还是职业经理人也好,学习的过程应该对他们的品格、知识、能力等进行提高和净化,让他们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学习、领会CHEMBA格言“全球视野、中西智慧”的精髓。
链接三:院长谈中国EMBA教育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院长吴立范教授曾在香港城市大学商学院、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商学院从教多年,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心中。他认为,中国EMBA的教育应该具有国际化的理念和视野。中国的EMBA教育到现在只有短短6年的发展时间,通过与国外优秀的商学院来合办EMBA项目,可以借机把最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方法和理念引进来,这是中国EMBA快速发展最好的方式。“我院的国际化是走在国内商学院前列的,例如,与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合作的EMBA项目-CHEMBA项目始于1999年,是国内第一家与国外院校合办的有学位的EMBA项目,也是学院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它的优势在于提供了一种令人激动的互动式学习环境,使学员通过理论研究与企业真实案例、团队合作、跨国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演讲、世界500强企业考察调研、VTP、海外交流等方法相结合进行学习。所有这些使CHEMBA项目成为国际企业的实验室和改变人生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