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1985年,张亚勤赴美留学,在以满分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后,张亚勤跑去向导师求教如何选择博士论文的题目。
“老师,您看我的博士论文到底该做什么题目?”
谁知道那位老师说:“我还正要问你这个问题呢!”
张亚勤感到很意外。因为在国内,总是导师先给学生划定一个大致的论文范围。而在美国,总是学生自己找研究课题,导师只是最后帮助把握一下,提一些建议。张亚勤很快意识到这就是东西方教育的区别:“开放”与“计划”教育的区别。他认为这种开放的学习方式更能使人产生学习兴趣,也更有创造力:“自己选课题的时候总是最用心的时候。”
知识社会的秘密就在于创造力。正如画家笔下的世界,一张纸、一支画笔,基本颜色永远只那几种,无非是线条和点的组合,每个元素都没有新的发明,但因为画家的创造力,它就能具备无限的艺术价值。缺乏资源的日本就是个榜样,在其1982年的国策审议中,日本作出了“开发日本人的创造力,是日本通向21世纪的支柱”的决议,把开发国民创造力作为基本国策来执行。
中国“计划”教育束缚创造力的问题,已经为很多人所认识到。教育系统不能提供足够的“创造型人才”,已是“中国制造”(爱华网)提升为“中国创造”的重要制约。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最现实的无疑不是等待大环境的改变,而是个人主动去进行开放式学习。主动进行开放式学习,我认为需要注意四个关键:
(1)善于变被动为主动
萧伯纳有一句名言:“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人都是在这种主动的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过程中成长的。那些被动学习和工作的人,总是郁郁不得志。相反,那些积极上进勇于创新者,也许常有一时的困顿,但最终都能拥有一个比较辉煌的职业前景。
(2)敢于打破各种定见和共识
要想成为一名拥有创造力的成功人士:第一,要破除迷信权威的定势。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总会有一些权威,这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现象。但权威只是权威,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第二,要破除没有独立判断力和思考力的“从众定势”(羊群效应)。在传统社会中,大部分人的行为选择其实都是从众的结果,很少经过自己独立的深思熟虑。第三,要破除观念思维、经验主义等主观定势,不要给自己上思维枷锁,我们不仅需要敢于挑战专家的权威,也需要敢于自我否定。
(3)富有创新意识
通常说来,关于创新要注意两点误区,其一,创新不是刻意求新。泰康人寿保险公司的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就认为:“很多人把违背规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标榜为创新,结果头破血流,这种案例太多了。”其二,创新不仅仅是谈技术,人的观念、思维、思想、创意,是更深层次的创新,也是创意经济产业的来源。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鲁克在其著作《下一个社会》中断言,美国和欧洲终将落后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只认为技术层面上的创新才算是创新,这在“下一个社会”将是致命的一点。
(4)敢于坚信自己
对于一个创造型人才来说,自信非常重要。拥有自信,才能够不怕失误、不怕失败地去进行新的尝试。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敢自信走“小路”的人,通常也难成为创业型人才。
最后,我想引用BP中国公司化工副总裁易珉的一句话作为告诫:“应对日益复杂的企业和市场的挑战,我们唯一能够胜算的地方就是开放式的学习,打破常规传统的学习,打破地域的学习,打破语言和文化界线的学习。”(摘自《开放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