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扩大内需 “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载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在当前,推进城镇化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镇化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不过,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操作层面出现的问题重重,如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如何解决两个二元结构;保护耕地、粮食安全与满足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城镇化、工业化这一对矛盾如何统筹解决;如何避免粗放式的城镇化等都是摆在执行层面的棘手问题。 近年以来,随着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河南省城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其中,郑州市郑东新区一改过去摊大饼的传统模式,走出以产业为主导的开发建设模式,在中西部地区都具有开创性,示范性的意义。图为郑东新区外景。 访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 人多地少,资源有限,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被称为“中国的缩影”。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如何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摆在河南各级领导面前的一道难题。 如今,中国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但与之进展速度不匹配的是城镇化进程中各种问题不断,重复建设、无序建设、有城无产业的现象十分普遍,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河南郑州在城镇化问题上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吴天君,一个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深刻的体察,其如何看待中国城镇化问题,郑州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做了哪些探索?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 两个二元结构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不仅要解决好农民进城的问题,还要解决好融入的问题。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文化活动、生活方式等方面推进由乡到城的转变,最终实现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粗放式城镇化的路子不可取 按照现代化的标准推算,郑州未来经济总量预计将达到2万亿左右。如果用现在郑州的建设用地单位产出量计算,就是把郑州市7400平方公里上的土地全部占完,土地也不够用。
《中国经营报》:在快速城镇化中,村民一夜之间变成市民,但农民的思维方式、交际圈子和谋生技能并未得到提升,还处在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的存在你认为是一种低质量的城市化么?如果是的话,郑州市委、市政府如何加以解决? 吴天君:第一个看法,这个问题肯定是存在的。不但在郑州市,在全国的城镇化建设中来说也普遍存在。李克强副总理在今年9月召开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城镇化建设研讨班上提出,不但要解决城乡二元的问题,也要解决城市内部二元的问题。其中后者主要指的就是城市棚户区居民生活和进城农民工融城问题。 第二个看法,解决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问题,作为政府的责任来说,首要的是为这些群体提供基本的保证,同时要有目的地进行技能培训,进行创业就业引导,开辟不同的就业岗位,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我可以给你这样说,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市民,只要不挑拣,在政府的帮助下,都能够保证找到就业岗位。 在这方面,从国家到地方也正在完善政策,在今后不单单要安居,还要让群众乐业。就是要加大对这些群众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实现选择性就业。这是我们今后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确实很快,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发展来解决。我们用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上百年走过的路程。我们常讲“物质决定意识”。西方二百年的历程,几代人的文化累积,推进人们精神意识和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升。这个过程是一代一代人传承渐进的过程。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仅30年时间,从解决缺医少穿没住的温饱问题,到现在走向小康,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状况变化太快,而大家的思想意识与社会的进步还没有同步,难免会出现认识上的差距和各种社会问题。同样的问题,站在原先的位置上看是错误的,放到现在,未必是错误。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所以说,我们不仅要解决好农民进城的问题,还要解决好融入的问题。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文化活动、生活方式等方面推进由乡到城的转变,最终实现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中国经营报》:近年来,郑东新区的开发颇引外界关注,一改过去传统的摊大饼式的传统模式,或单纯以产业为主的开发建设模式,对郑州的发展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郑东新区和许多城市一样在建设过程中也经历了拆迁建设,有2万座民房拆迁,郑东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兼顾群众的利益? 吴天君:维护群众的权益,我多次强调这个问题。一个地方的党委、政府,一定要站在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上思考问题,一定要对一个地方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负责。但是维护绝大多数群众利益不能损害少数人的合法权益。即便少数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了,还要求些额外权益,只要不影响全局,政府也应该理解并给予解决。这是我们干任何工作的立足点。在拆迁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政府主导拆迁安置、市场化运作开发建设”,补偿标准在政策范围内就高不就低,安置房建设标准不低于商品房标准,土地收益全部归农民集体所有,让每个农民都拥有一份能够祖祖辈辈长期受益的财产性资产。同时,积极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和创业扶持,确保群众住得比过去好、收入比过去高。 《中国经营报》:据了解,郑东新区中的龙湖建设投资强度将达到1000亿元左右,当前地方政府的投资和融资都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在这1000亿元规模的投资压力下,郑州市如何完成这一投资额度?随着龙湖的蓄水,这一区域已经得到了溢价的回报,该区域的地产价格也肯定会水涨船高,这样的开发模式是否会出现城市建设的贵族化问题?郑州保障房的建设情况又是什么情况? 吴天君:城市建设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产业层次不一样,人们的消费结构差异也很大。作为政府,关键是要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政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基本的社会保障,包括居住、医疗、教育、文化。但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政府还要营造适合不同产业、不同消费群体的一个创业就业环境。 政府不仅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需要,还要创造满足不同产业不同层次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环境。国内外发达城市在发展中,都会有高端经济集聚区域,这也是发展的需要。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国家在大力推进中心城市现代化的同时,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在河南省是走在前列的。郑州市所有的商业开发房,规定必须配建10%的保障性住房。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内生动力不足,而内生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城乡二元体制结构阻碍了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二是农村资源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太低。 《中国经营报》:在过去30余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的发展中,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就是城镇化,但在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城市都显得过于“粗放”,重复建设、无序建设、产城不融合现象十分普遍。你如何看待城镇化问题,郑州的城镇化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吴天君: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和工业化。当下中国的城镇化要走什么路子,根据中国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环境和水等资源状况来看,绝对不能照搬西方城镇化的路子。核心原因是我们人多、资源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量低,所以要高效利用土地,而高效利用土地就面临着对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际上走的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路子。当时我们把它作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路子,但是回过头来看,那个时代物质紧缺,发展水平低,资源保护意识不强,靠的是占用低廉的土地等各种资源来发展的,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发展到今天已经难以为继。仅就土地利用水平来看,在中国包括河南在内的中西部地区,每亩建设用地产出要比先进地区低得多。按照现代化的基本标准来推算,郑州未来经济总量预计将达到2万亿左右。如果用现在郑州的建设用地单位产出量计算,就是把郑州市7400平方公里上的土地全部占完,土地也不够用。所以,郑州必须要走一条集聚、集约、节约、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变土地的低效利用为高效利用。而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只有通过城镇化来解决。 《中国经营报》:作为一个从基层一步步成长起来的省会城市执政者,你对中国的基层现实应该有着深刻体察,那么你如何看待中国现行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如何适应现实的需求? 吴天君:中国的土地制度必须把保护耕地、粮食安全与满足农民富裕所需要的城镇化、工业化这两个问题统筹解决。那么这个制度设计,必须是在都市区概念下的耕地制度。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是需要耕地的,而我们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一方面,为了群众富裕,必须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另一方面,还要保护耕地,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 我们要研究在都市区概念规划下的耕地保护制度,也就是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在它可辐射的半径范围内,围绕“人们在哪里居住、居住什么样的环境;产业在哪里布局、布局什么样的产业”两大问题,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居住、产业发展的地方,在实现集聚集约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耕地。 《中国经营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农民是这项战略的“主角”之一,在外界看来,这项战略的核心内容是让农民就地城镇化,在执行过程中是如何确保农民利益的? 吴天君: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建设什么房,怎么建,都是由老百姓来决定。政府拿出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我们要确保三个权益,一是保障农民宅基地的收益权;二是保障农民承包地的承包权;三是保障社区房屋的所有权。“一个主体三个权益”的核心是不从农村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为身份转换和享受城市政策、公共服务的条件,让群众在新型城镇化推进当中,当期得实惠、长期有保障。 《中国经营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吴天君: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论断抓住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要害,指明了推进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好这一问题的方向目标。学习领会贯彻这一要求,我认为关键是围绕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解决好以城带乡“谁去带”、“怎样带”的问题,搞清楚新型工农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内涵是什么等问题。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里,最突出的还是农村问题。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村内生动力不足,而内生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城乡二元体制结构阻碍了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资源向农村配置,二是农村资源要素的市场化程度太低。 河南省九次党代会确定了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这条路子着眼于三个作用的发挥:一是着眼于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解决了以城带乡“谁去带”、“怎样带”的问题。二是着眼于发挥县域城镇的承接承载作用,解决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问题。依托县城、镇区布局产业集聚区和创业园,促进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有序流动,搭建起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载体平台。三是着眼于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解决了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问题。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两不三新”的发展路子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化是着眼农村、从农村切入的城镇化。通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县域城镇承接承载作用、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的发挥,可以实现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有序流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农村资源要素的市场化,农民可以就近自主创业就业、就地转换,可以拥有包括房屋产权在内的自有资产;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有效解决了以城带乡“谁去带”、“怎样带”,城乡要素如何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怎样均衡配置等问题,将极大地激活农村的发展活力,拓宽城乡发展空间,是破解城乡二元、城市内部二元“两个二元结构”和内需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 按照河南这条路子走下去,将会形成“四个合理”的社会结构。一是合理的城镇体系。就是形成“中心城区—县城—产业集聚区和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级的城镇体系。二是合理的产业布局。依托城镇体系布局产业,形成中心城区发展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开发区和各个城市组团发展先进制造业、县域以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的合理的产业布局。三是合理的人口分布。在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引导下,形成70%~80%的人口居住在县城和中心城区,20%~30%的人口居住在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是合理的就业结构。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即便是从事农业的将来也是农业产业工人。通过“四个合理”,最终实现以新型农村社区和城镇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农民居住环境的城市化、公共服务的城市化、就业结构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的城市化,构建起一个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更多阅读
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 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
红碱淖(“淖”是蒙古族语,是水泊、湖泊的意思),位于陕西省神木县尔林兔镇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新街镇刀劳窑村的陕蒙交界处,总面积为90平方公里,是西北部毛乌素沙漠内的一淡水内流湖,也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湖呈三角形。湖岸线长43.7公里,最
程益中:中国最大的糟粕,就是所谓做人的学问
程益中:中国最大的糟粕,就是所谓的做人学问这是徐刚老总发的一条微信,特转发与大家分享。作者程益中(《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创办人之一)。本文为作者答记者问。1.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是我过去的沧海,而体育画报中文版是我现在的桑田,沧
武汉东湖——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泊 武汉东湖学院教务系统
3 武汉东湖——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泊2012-04-06 11:48:13归档在|浏览 853 次|评论 4 条武汉东湖——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泊在我们这颗蓝色
武汉: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
据2014年《武汉湖泊志》载:武汉市共有166个湖泊(中心城区有湖泊40个,远城区有湖泊126个)。其中汤逊湖占地面积约47.6平方千米,超越东湖成为中国第一大城中湖泊。一直以来,武汉市城区的东湖水域面积达33.9平方千米,举世公认为中国最大的城中
“菠萝的海”--中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 中国拖鞋最大生产基地
菠萝的海-令人唾延欲滴的愚公楼菠萝在徐闻曲界镇,全湛江菠萝种植面积总共是29.43万亩,徐闻县种植25万亩,年产量达45万吨,是全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和外调基地,徐闻县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从南洋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引进菠萝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