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党政联合发文 中国车企联合开发须避免二次败局



中国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汽车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令人遗憾的是,“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并没有完全得以实现。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跨国公司的手中。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汽车进口的增长主要体现在变速箱的进口,200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出口中,进口变速箱总成进口总额达32.8亿美元。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就在于跨国公司在与中国汽车企业实施五五开的合资过程中,虽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汽车制造、研发、销售等方面的水平提升,但是核心技术仍然牢牢掌控在外企手中,虽然按照控股权比例,好似中外双方决定权平等一致,但是由于品牌所有权掌握在外方手中,产品以及技术都必须外方说了算,导致市场换技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突破。

长丰集团董事长李建新就曾经表示,不掌握核心技术,人家(指外资企业)可以随时给你断货。

而据来自上汽集团的一位女士也曾经表示,大众汽车在某车型的转让上并不情愿,导致上汽自主研发进程受阻。

因此,以进入市场期望博得外资的“同情和好感”,在核心技术层面遭遇障碍。中国车企要获得技术上的突破,必须开辟其他途径。

最近盛传的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包括国内十多家车企在内的联合技术开发机构,并与外资建立合资公司的尝试,应该就是此种突破的表现形式之一。

但是,这种形式仍然没有摆脱合资的框架。那么,在一对一的整车厂商合资的企业中,没有换得核心技术,能够有多大期望在零部件合资企业中获得进展呢?

更何况,这次中方的合资代表并不是一个法人,而是一个多个中方企业法人的合作体。从某种角度看,这种合作是加强了中方的力量,比如(爱华网)技术研发队伍比任何一个单独国内企业都要强大。但是,这种合作也有着一些不可避免的困惑。

比如,如果说双边合作是一种自愿互利合作的话,那么多边合作更有可能体现政府官方的意志,那么这种官方的意志是否会忽略企业利益,而过分强调了官方利益。

另外,这些参加的企业,实力大小迥异,他们的投入、利益分享如何体现?

在这种合作的企业中,是否会形成合作之前更强势的与外资的谈判力量?国内企业之间是否会形成更强的合力?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百分百肯定,其中仍然隐含着某种形式的隐忧。

或者,国家部委牵头的目的在于借助各个国内车企的力量成立一家未来完全独立的国有零配件企业,以完成核心技术的突破进展。

但是这种做法是否是最切实可行的?如果在目前中国现有的大型汽车零配件企业中寻找一家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效果是否会更好?

 避免党政联合发文 中国车企联合开发须避免二次败局

要研发出来属于中国自己的核心技术,体制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最根本的是来自于人才与技术权利体制的缺失。

比如,我们现有国内人才的使用更多的仍然来源于本国之内,国外聘请的人才并没有形成规模。而对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鼓励和尊重,也需要更加丰厚的商业手段,而不仅仅来自于行政的表彰和提升。

因此,中国国内汽车的联合开发,虽然已经有合作之名,但是能否产生合作的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62619.html

更多阅读

精益 研发 权衡 曲线 中国车企如何建立精益研发流程(上)

     中国多数汽车企业的研发工作开始从仿照或逆向工程走向正向产品开发,这个过程之中,研发流程建设是最基础的一个能力建设环节。在企业的所有运营流程之中,研发流程也是最为复杂、最难以管理的流程。由于其复杂性,在实际的研发管

2012中国企业500强 中国车企如何应对2012

     随着各大上市车企近期相继发布2011年年报,再次验证了中国汽车行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新趋势,所有汽车企业都能实现高增长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根据2011年的年报显示,比亚迪净利润同比下滑45%,江淮汽车全年净利润同比下降46.88

企业自主评价方案 中国车企要“自主”须被陷于“死地”

最近,各个合资企业开始推出自主品牌,该品牌不再像以往那样属于外方所有,而是属于合资企业所有。如果从合资企业的纯粹业务角度,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从消费者角度,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好的产品。而对于本土企业的品牌,也是会产生

保守与激进 车市调整在即 中国车企需要保守还是激进?

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将有望突破1800万辆的产销规模,许多款汽车产品都陷入热销的繁荣景象,但是年底北京市出台的牌照限制政策令,以及购置税优惠政策的退出,有可能将中国车市拖入一个增长率大幅下降的局面。面对此情此景,中国的汽车企业到

声明:《避免党政联合发文 中国车企联合开发须避免二次败局》为网友口味情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