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梁若水/文
跨国公司的赈灾慷慨行为与公众的期望存在巨大的“落差”。
“5·12”汶川地震后,在跨国公司圈子里面引起了另一个“地震”:面对所谓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很多著名跨国公司的公关总监、公司副总纷纷表示困惑、不解甚至伤心。
公众斗“铁公鸡”
商务部部长公开辟谣
百胜肯德基的例子很典型:地震一发生,他们就捐了300万元,后期的捐款捐物累计超过2100万元,但是肯德基门店却必须面对愤怒的人群:肯德基的一些门店遭遇了数千人的抗议,攀枝花市、南充市,甚至远到山西的运城、西安等部分门店都受到影响,好几天不能够营业。
“我们做的那么好,绝对问心无愧。百胜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是一个经营餐厅的,做到这样,我们已经尽力了。我们没想到在网上会受到这么大的批评和造成这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到现在还有同事不断接到朋友、亲人的电话,说你们怎么不捐款呀?这是为什么啊?”肯德基某负责人很伤心地追问。
让肯德基、诺基亚们备受打击的是这样一个帖子:“在中国发大财而又不捐款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诺基亚、LV、大金、宝洁、摩托罗拉。如果你有良心,共同抵制,相互转发!”这是广为流传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的其中一个版本。
一时间,跨国公司群体突然被卷入舆论漩涡。这个在网络和手机短信流传的“国际铁公鸡”排行榜影响巨大,从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到一般市民大众的手机都收到了。影响从虚拟变成了现实,麦当劳、可口可乐、宝洁等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很多企业也因为所谓的吝啬行径而备受指责。数十名四川南充市市民在当地一家麦当劳餐厅门口进行抗议,一条标语这样写道:麦当劳滚出南充,滚出中国。同一天,麦当劳宣布第二阶段捐款人民币1000万元,这样一来,该公司的实物及现金捐赠总额达到了人民币1200万元。
人们还在网上批评沃尔玛厚此薄彼,为抗震仅仅捐献人民币300万元(合43.07万美元),而为卡特里娜飓风捐献了200万美元。该公司发言人表示,现金捐赠只是公司更大规模救灾努力的一部分,沃尔玛为抗灾所做的工作不应该仅仅用现金多少加以衡量。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甚至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为此公开辟谣。随后更多的跨国公司纷纷追加捐赠,但是网民们并不是很买账。
有网友在新闻跟帖留言:问问他们是否问心无愧?他们为什么要追捐呢?他们的作为和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是否相称呢?
内忧外患:安内必先攘外?
不仅仅是来自外部的压力,来自公司内部员工的压力也让跨国公司高管们感到意外和困扰。要知道,在中国的跨国公司,其员工90%以上都是中国人。
据报道,5月20日,在IBM内部,一封主题为“太牛了!!!!!一定要看!!!!”的邮件在员工中广泛转发。一名中国员工在信中说:“我对公司在灾难面前的反应感到非常失望……”
IBM的一位软件工程师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员工对公司的赈灾行为迅速分成了两派观点,这封抗议信是迄今最激烈的表现。
而记者采访了某著名化妆品巨头的一位中国员工,他直截了当地告诉记者:“我自己也觉得很丢人,我们这么大的公司,媒体上到处都是我们的广告,我们就捐了这么点钱,我自己心里很不是滋味,走在街上都觉得丢人。”
中国有句古话“患难与共”。灾难往往是一个重大考验,并不仅仅存在于恋人、国家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公司和公司人之间。对方是否值得“托付终身”,这不仅仅取决于是否长期的相处;制度是否健全……必不可少的应该还有“人性”。在记者有意或无意地采访中国在跨国公司工作的中国员工中,得到的多是相似的回答:他们愿意公司在此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一些人甚至借此来评价公司是否是个负责任的企业。
中国另有句古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信任无法在一瞬间建立,但可能在一瞬间被毁灭。
事实上,跨国公司在此次赈灾中的表现可圈可点的甚多。地震一发生,人民网跨国公司频道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接到百事中国等很多公司捐助信息;5月14日始,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投资性公司工作委员会(ECFIC)一个不断更新的跨国公司捐助表就到了记者手上,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慈善总会接受捐赠的消息也每天发到记者邮箱。截至5月16日,地震的两天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投资性公司工作委员会的75家会员公司共捐助地震灾区逾3.29亿元人民币,此后还不断增加。
随着震情的报道披露和公众舆论的压力,跨国公司纷纷加大捐助力度。根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5日,外商投资企业、跨国公司和港澳台企业(不含慈善机构和个人)已向灾区捐款捐物约36.4亿元人民币,其中捐赠现金30.26亿元人民币,捐助食品、药品、通信器材、车辆、工程机械设备、医疗器械、衣物、帐篷等实物折合人民币6.14亿元人民币。此外,部分企业还承诺捐赠约2.43亿元款物。
同时,中国跨国公司也采取了“抚内政策”:记者至少了解到数十个企业给内部员工承诺,除了公司捐赠外,按1﹕1配送:员工捐多少,企业再追加同样数额的款项一起捐赠。
“我们是一个医药行业,最初公司内部员工也说,为什么别的公司捐这么多,我们才捐100万?我跟他们说,别忘了,这是第一笔100万,我们从应急款里面拿的,别的那些我们要慢慢来。公司内部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步一步地解释我们的做法,员工非常理解,最后大家不但没有再抱怨公司管理层怎么样,反而是非常积极的去捐款,最后我们员工捐款是113万多元,公司按1﹕1,除了实物,公司捐款860万元现金,大家都觉得挺满意。”阿斯利康的中国区高级副总裁吴浣苓说。
专家看法:
要维持知名度,需要付出成本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出现跨国公司“铁公鸡”排行榜风波,我想总是有原因的。
企业捐赠的规模和数额还是应该与自己的地位、大家的期望相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有的捐钱捐物,发挥自己的所长为灾后重建做出贡献都是可以的。但一定要考虑能够对得起社会和公众对你的期望和你在社会当中的地位,不要说你捐赠少了社会给你压力。但你要想想如果你没有知名度,谁会给你这种压力,你生意还能够做得这么大?你要维持这个知名度,必须支付相应的成本。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王志乐认为:我这里提出一个案例,利乐公司给我提供了一个信息,利乐公司是由3个公司合并成一个大企业,3个董事会一致决定向中国和缅甸捐助3000万美元,其中一半给中国,一半给缅甸,公司要求不要对外宣传,除了中国,因为中国搞排行榜,他在国际上是不讲的。利乐在缅甸没有任何业务、没有工厂,公司只是觉得应该捐。跨国公司决策有一套程序,做捐赠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他们捐助的想法也值得我们研究,这是不同的思路,所以我觉得不能用中国的文化来理解跨国公司。
反过来,外资也应该改进在中国的公共关系工作,中国有“患难见真情”、“雪中送炭”的说法。中国遭遇困难的时候,跨国公司如果有一个捐助行动确实对中国人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和支持,人们认为真心的朋友在此时应该有所举动,中国的文化不一样,宣传上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