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破七,原材料涨价,土地成本上升……随着宏观环境的日益严峻,产业转移已经成了珠三角地区有待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大课题。然而,经历了以前零零星星的纯粹民间性行为(单个企业单独行动),到目前风风火火的政企联动模式(政府引导,地区之间“结对子”建产业转移园)后,产业转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转型仍然还在艰难摸索中,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离产业转移理想承接地的目标还是那么远。
当然,从世界产业转移的时间跨度(一般要20年)来看,开始于本世纪初的由沿海到内地的产业转移的时间还比较短,甚至可以说还处于转移探索的初级阶段,不可能在短短的6、7年时间内完成实质意义上的调整。因此,广东省当下产业转移离阶段性的预期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并不可怕。但可怕的,是有效的产业转移思路、方式方法的缺乏!
所幸的是,广东省的产业转移毕竟已经形成了上下一条心的大情势;更幸的是,广东省的产业转移有了更清晰的科学发展观作指导:2007年底,省委书记汪洋首次提出了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的“双转移”概念。如今,这个概念已经成了政府、各行各业产业转移工作的指南。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双转移”如果理解、执行不当,产业转移的最终结果很可能是“种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双转移”提出的现实背景是以往珠三角一些企业转移到内地后,找不到配套的企业经营管理要素,如人力资源、交通设施、制度环境、产业集群环境等,土地、人工等一些成本降下去了,但运输、管理、交易等一些成本提升了,而且提升的可能比降下去的多,企业自然得不偿失。因此,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产业转移过去了,一些配套要素也应该跟进,而这些配套要素首当其冲的恐怕就是人力资源了。因此,“双转移”可谓当下产业转移大潮中的及时雨,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了及时的物质养料。
而且,如果进一步从理论上溯源,“双转移”概念事实上包涵了更科学的市场经济理论假设。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是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以及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然后通过良性的市场机制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最终达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转移的过程,实质上是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机制自由(爱华网)流动和重新配置的过程。因此,在实施“双转移”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地把握好两个关键词,即“市场机制”和“自由流动”。通过市场机制,发现不同地区劳动力之间的价格差距,使地区劳动力由平衡走向不平衡;再通过自由流动,让不平衡的劳动力分布重新回归平衡,进而完成地区劳动力之间的重新配置。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双转移”政策落实到地方政府中,却开始出现偏差。比如据有关媒体报道,东莞市为了贯彻广东省政府劳动力转移精神,日前出台了要以提高出租屋租住和经营成本的经济手段推动本市外地人回乡创业的地方政策。这种政策表面上是“宏观调控”、“政府引导”,实际上是微观干预、政府主导,它违背了市场机制的原则,即让市场去自动调节当地劳动力的生活成本和收益,更违背了自由流动的原则,侵犯了公民作为经济人理性决策、自由择业的权力。
饶润平简介:品牌文化、品牌传播专家,新闻方向硕士。在格兰仕集团、五叶神、TCL多媒体新兴业务市场中心、高的广告传播机构等公司从事过高级文案主管、策划经理、策略总监等职位,主导过五叶神“文化传薪火,实干闯未来”品牌文化规划、深圳建业集团“东方御花园”广告策略创意推广整体计划、烟草行业“中烟第四极”议程设置策划、上海仁爱医疗系新闻营销等多个项目。现为羊城晚报集团《家具导刊》执行主编。著《 低成本为王——揭秘格兰仕纵横全球的赢利模式[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