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万科地震捐款
2008-5-26 解放日报
震灾中许多人给捐款的富翁、大企业与明星甚至个人设立慈善排行榜,以此衡量爱心多少。这种作法遭遇反弹在情理之中,因为这直接与慈善的尽心尽力、不强迫的准则相背离。
但问题需要一分为二来看,排行榜与排行榜之间大不相同。
多数民众捐款多少属于个人隐私,旁人不应说三道四,设立排行榜公诸于众更无必要。说到底,普通人没有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天然义务,也不承担引领社会公德的责任。只要尽力尽心,捐一元与捐十元、捐百元同样值得称道,公布大众善款数额,既不能彰扬善举,也无法提升民众道德指数,反而会引发攀比心态,或者形成强捐迫捐。
公众人物则不同。成为公众人物,付出的代价之一就是削减隐私权,凡涉及公共事件的部分,公众人物的言行表态就作为个人形象定格,因为公众人物承担引领大众物质与精神方向的重任。此次抗震救灾就是这么一个契机,公众人物有权利指点江山,或者痛洒热泪,相应的,民众也有权力指手划脚,作出自己的评判。不允许公众人物表达意见,或者不允许普罗大众品头论足,表现方式不一而实质相同,要言之,都属于话语暴力。
从这个角度理解,看待民众对公众人物慈善排行榜的各种品评,就会怀抱比较宽容的心态。比如民众给赈灾表现不佳的王石取绰号曰“王十元”,源于王石在震灾发生之初的一番高论:200万元是个适当的数额、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并称万科集团内部普通员工捐款以10元为上限。
此言引发一片讨伐之声,如果我们将此仅仅归咎于民众的非理性,显然是低估了民众的智慧,与此次震灾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公序良俗。
此次震灾给所有人划出了一条有关慈善的道德底线:你可以少捐款甚至不捐款,但不可以污辱善心;你可以对捐款程序提出质疑,但不能质疑社会的公序良俗。王石在这两条上都犯了大忌。民众的反弹,其实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维护。幸亏王石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及时更正,并且向社会道歉。这个道歉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他反应了一个公众人物对社会道德底线的尊重。
当然,在看待排行榜时,大众也有必要保持理性的态度,根据不同人物、不同企业性质对待不同的慈善行为,不能惟捐款数目论英雄。
比如一些上市公司捐款,必须遵守上市公司的程序规则,否则就是对股东不负责任。这些公司做出的即时反应如何,其实比善款数额本身更能说明公司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对某些明星的分步骤捐款也应保持冷静与耐心,一些公众人物如刘德华等希望根据灾区的重建速度分步捐款,这同样值得称道。而创立壹基金捐款几千万元、深入灾区第一线的李连杰也表示,用钱来衡量明星的爱心毫无意义,提倡大家理性捐款。
慈善排行榜是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感,但这面失去准心的镜子,度量并不准确。
与其把慈善排行榜做成逼债榜,不如用社会责任感指数来衡量企业与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追踪数个财政年度企业慈善行为,通过企业对于股东、对于消费者的尽责程度,分门别类进行打分,进行指数化管理。如此,既能准确度量企业与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感,也能避免一些企业将慈善当作一锤子买卖,甚至当作扩大市场份额与取得广告效应的妙计,更能兼顾社会的公序良俗。可谓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注:又提王石,是因为目前对王石捐款一事的认知过于混乱。
支持王石者认为社会迫捐,纯属伪道德——这种看法显然是将此次震灾所展现的珍贵人性与善意踏入泥淖。而反对王石者也说不清王石为什么该多捐,就是因为王石钱多吗?显然不是。我反对王石的惟一理由是因为他傲慢的发言违反了这个社会的公序良俗,以“十元论”将可贵的人性看得一钱不值。
至于精明的王石此次为何犯此大错,我认为蔡鸿岩说得对,主要原因在于王石多年顺风顺水众星捧月之下形成了精英意识,缺少了一份感恩心。而这个社会的痼疾,如强捐如政府公益机构以往慈善行为的不透明,也使民众对慈善缺少基本的信任。王石当然不例外。
幸亏这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舆论空间,幸亏除了在万科外,王石无法脱离民意高高在上。正因为如此,才有王石的道歉,才有行业的回应。
看到政府对成都“帐篷门”有所回应,看到成都在招募社会监督员。很庆幸朋友因为帐篷门报道所作出的牺牲没有白费。但我们应该继续关注有关部门如何处理那几个因为维护社会公义有过激行为被刑拘的市民。那是一块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