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汶川大地震
昨天晚上,一个朋友发短信说她今天想去灾区。我对她说:“你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帮助灾区的人们,去那里可能是最无济于事的选择。”
虽然从情感上说,我非常理解她的感受,也非常尊重她的勇气和决心,但是我不赞成没受过任何救援训练也没有什么医护技能的她贸然行动。
几乎就在她发来短信的同时,我在中央电视台白岩松主持的节目里看到一个关于日本救援队帮助我们搜救遇难者的报道。虽然最后那对被压在废墟里的母女还是不幸遇难,但这支救援队还是非常高效地完成了交给他们的任务。在整个搜救过程中,他们从工具到搜救流程都十分专业。在把遇难人员尸体抬出来后,他们站在两侧为难者集体肃立默哀,表现出职业救援人员对每一个生命的高度尊重。
虽然这些天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都在滴血,都在感动,都在祈祷,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救援是一件需要专业技能的事,仅靠一腔热血和一身勇气是远远不够的。
每当重大自然灾难出现的时候,我们常常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的救援人员往往一字站成一排,像传接力棒一样把需要传送的东西从一头传到另一头。这种人海战术虽然在某些迫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有效果,但却未必是最好的救援方式。真正受过训练的救援人员会仔细通过访谈了解地形地貌,找出最有效率的救援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专业的工具进行灾况勘查和周边清理,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接近需要得到救助的被困者。
其实,不仅救人如此,接下来我们需要面对的很多问题,诸如死者的遗体处理、伤者的身体医治、幸存者的心理抚慰、疫情防范、人员安置、经济援助发放与灾区重建,无一不需要专业的机构和人员进行专业而高效的操作与执行。
在灾情面前我们可以全民总动员在情感和心理上众志成城共度时艰,但是在一线的救援工作方面,除了有关部门强有力的指挥和部队、武警、消防官兵的紧密配合,我们还是应该更多地依赖专业地救援人员、医护人员、心理咨询人员、疫情防治人员、电信工作人员、桥梁道路和建筑的工程人员等等。
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没有专业救援训练和能力、也没有其它相关技能的普通民众来说,在这场抗震救灾中我们所能做的首先是从心底对灾区人民真诚的关爱和牵挂,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灾区捐钱捐物,支持灾区的震后重建。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捐钱捐物是出于真心而不是出于压力或面子,更不要把把红十字会的捐款名单当作福布斯财富排行榜。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在这一点上我非常同意王石说的—那就是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职业标杆。任何一个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要求和社会价值。在这场地震灾害中,我们的军队和武警官兵、医护人员、电信运营商、新闻工作者、演艺人员、包括红十字会、扶贫基金会等慈善组织、也包括我上面提到的为死难者默哀的国际救援队伍,都很好地肩负起自己的职业责任,为我们的社会唱响了一曲职业精神的礼赞。
对于我们更多的从事其它职业的普通人来说,我们在各自的职业里同样会遇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关键时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那一刻表现出高度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我们的社会就会随之变得更加成熟和美好。这是现代社会精细化分工的基本逻辑。正像王石说的,万科作为一家房地产企业做慈善捐助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考虑以后如何用更加安全的材料把老百姓的房子盖得更加坚固。
据新浪上的最新消息,到目前为止社会各界已经为这次地震捐款超过60亿元。这是一个我们以前灾难救助从未遇到过的金额(和唐山大地震时相比你能看到中国这三十年走了有多远),因此如何在社会各界的监督下把这笔钱用在刀刃上也成为我们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的社会就会有更大的凝聚力,在下次灾害来临的时候人们会更加热情地伸出援手;反之,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它对于我们社会各界的慈善心态也会有直接的负面影响。
在这方面,我有两个非常具体的建议,两个都和专业机构有关。第一,我们应该引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本次抗震捐款的使用情况提供审计服务并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这也是国际上慈善机构通行的做法。第二,我们应该考虑拿出一部分善款来支持我国救援机制的建立和专业救援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最后,我很欣慰地向大家报告:我们公司的每一位同事都参与了此次募捐活动,并且公司已经委派专门人员在上周五把我们的捐款交到了红十字会。我在写给公司全体同事的邮件中说:“能和你们共事是我的荣幸,因为你们已经用行动证明你们不仅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更有一双可以伸出的手和一颗可以关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