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终于在人如潮涌的洪流中结束了,在这场厂商车型大比拼的壮观中,让人惊喜,给人振奋的画面不少,尤其是中国本土的国有、民营企业纷纷祭起自主品牌的大旗,许多老外在这些车型摆放的现场仔仔细细瞧来瞅去的,作为中国人不免多了一份自豪感。
中国本土企业在不断地发展,品牌数量不断增多,车型不断扩展,出口速度仍然有不俗的表现。然而,国内外品牌竞争的激烈程度与日俱增,市场范围发生直接冲突。因此,这种新的形势下,加上原材料涨价、石油价格飙升、从紧货币政策,国内这么多大大小小的汽车生产厂商,谁才能成为真正的最终市场的胜利者呢?
作为市场改革开放的重要行业,市场换技术的愿望目前得到了实现吗?清华大学教授宋健表示,中国的企业在合资的过程中,只是获得了制造技术,而核心的研发技术,比如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本土企业并没有真正掌握。
来自一位汽车生产领域的人士也这样认为,中国汽车行业的产业链是不完整的,只有制造,或者包括销售,但是缺少真正的研发环节。
国外的企业对于国内的企业还是有所戒备的。比如一位来自上海的女士曾经透露说,某家外企就在某车型底盘的转让中出现不愿意合作的事情,最终导致自主研发受到一定的阻碍。
汽车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其技术环节的重要性,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迟迟得不到或者说掌握不到先进的技术,无疑会让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不能得到实质性地提高。
汽车包括车身、发动机、底盘三大部分,但是,消费者看到的往往都是车身的变化,对于发动机、底盘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及时这样,一位来自德国某跨国公司负责技术研发的人士也认为,中国本土引进或者模仿的某些新车型,有许多其实在国外已经是旧旧车型了。
中国本土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落户,固然存在着很多的因素,但是技术资金的投入严重缺乏、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行政性,则是更为关键的环节。
PSA集团在交通安全上的每年投入就有2亿欧元,这个数字对中国许多厂商来讲,则是一个天文数字。
受制于过去市场的利润积累,以及贷款市场的限制,许多企业的资金并不宽裕。目前汽车厂商的资金比较充裕的则是来源于海内外证券市场的融资或者合资企业的利润分红。
也就是说,中国一直以来的金融政策或者外松内紧的开放政策,大大限制了本土企业的的融资环境。
而上个世纪初杜兰特之所以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造就一个庞大的通用汽车,其融资环境是给他很大的助益的。
在中国实施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到中国市场的时候,也许中国属于资金馈乏的国度,但是随着中国民进资本的充裕,相应行业准入政策并没有对民间资本开放。
因此一些企业得不到应有的资金注入,研发经费严重短缺,没有投入,哪来得产出?
问题的症结并不仅仅停留在资金渠道一项,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机制更加阻碍了技术发展的提速。
一位国有企业的老总谈到这个问题时无奈表示,中国的技术人才,缺乏技术经验的储备,国外的技术人员往往一干就是几十年,但是中国的技术人员,干个三五年,干得好的,就提干转行,干得不好的,积极性也提高不上去。
因此,中国企业中存在的技术人才行政化管理机制,往往使得人才的作用得不到发挥。一些汽车技术专业毕业的各类人才,最终从事汽车行业的也往往占不到一半,就连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这样的院校专业,转行从事非汽车行业的毕业生,也大有人在,其他院校也可想而知。
以国外的经验看,西方国家对于知识人才的重视程度从一些企业的名称上就可以略见一斑。
比如,奔驰在创建公司的过程中,曾经一度被挤出管理层,最终也是落魄而终。但是,奔驰作为公司的名字却一直没有更改。而这种情况,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任何事情都以行政化作为最高目标,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改革现行机制是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