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国家最怕中国什么?
最怕中国企业收购他们祖传的品牌。 只要中国企业有收购洋品牌的企图,欧美政府就会竭力反对。 但同时,欧美的企业却在中国大肆收购中国的品牌。 今年年初,华为科技拟收购3Com公司的交易在华盛顿遭遇政治反对,终告失败。按照原计划,华为将持有美国竞争对手3Com公司16.5%的股份,并取得董事会席位。但在美国政府出面阻挠后,收购计划取消。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洋品牌屡屡受挫。 2005年6月,海尔集团拟收购美国著名家电品牌美泰,出价12.8亿美元外,还承诺承担美泰9.7亿美元的债务,使得收购总报价达到了22.5亿美元。然而,时隔仅仅一个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已经批准了由Ripplewood公司率领的投资集团对美泰的收购要约。 由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动作,使海尔的收购美泰品牌的愿望化为了泡影。 2005年6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向美国同行业对手优尼科发出收购要约,开价185亿美元,但是在8月,中方宣布受阻撤回,并表示撤回原因并非经济因素。 今年年初,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呼吁:美国应当公平对待中国公司。 为什么? 为什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仍然要在公平竞争的幌子下一再遇到不可言说的壁垒? 欧美国家不惜动用政治干预,他们在拼命阻止什么? 他们最害怕的是什么? 其貌不扬的邢李源,哪里赚来那么的钱,能够把为什么足够把亚洲第一美女林青霞娶回家。并不是靠开制衣厂,而是因为收购Esprit这一欧洲品牌而赚得盆满钵满。品牌的力量,不仅仅会成就英雄抱得美人归的传奇。 建国初期,中国老字号企业有1万多家,而现仅存不到2000家。 曾几何时,中华牙膏被英国联合利华收购,苏泊尔被法国SEB取得绝对控股权,乐百氏成为法国达能的囊中之物,娃哈哈和达能陷入纠缠不清的岌岌可危之中。而曾经为全球第五大电池生产商的南孚电池,被摩根士丹利收购后转卖给美国吉利,由此曾经是手下败将的吉利旗下金霸王电池开始蒸蒸日上,南孚生产线一半被迫闲置… …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就海尔收购美国美泰一事做出了这样的评论:“不论成功与否,海尔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生产商要开始努力抓住西方的知名品牌了。凭借紧紧抓住低成本的市场,这些公司正在获取全球竞争者的品牌形象和物质基础,他们正在为他们的全球野心注入资金。” 显然,中国染指其品牌,这件事这不是欧美国家愿意看到的,而所谓的“非经济因素”阻力的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