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背景比较特殊,既有对中国市场的距离感,又来自中国市场;既有历史的印象,又有现代的观感,这造成与许多国人相对而言的不同视角。
剧变的时代
毕竟“文革”离我们很远了,从“文革”到改革,这一跨越是中国市场快速发展的写照。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比较国际化的视角。让我们检视一下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看看市场的发展是怎样关联的。
“文革”造成中国内地人不同于港澳台和海外同胞。但1980年到1990年以后,一切都在重新创造。崔健的《一无所有》唱出了那个物质与精神贫乏的时代,后来,中国突然进入物质社会,现在的有产人士都是“新富”,因为他们并没有像其他国家的人有可以继承的富裕关系。因此,中国市场出现的爆发力是相当惊人的,这是别的国家和区域市场都没有出现过的。
在这样的变化下,我们发现,代沟可能每三年、五年就会出现,而且中国人一代与一代之间几乎没有共性,新一代人几乎很难得到前一代人的指导,因为后者没有经历过前者的生活。
革命性的代沟是具有革命意义的。我在北美生活较久,记得当年曾有美国梦。事实上,现在的中国梦也是相当迷人的。
在印度与中国的比较上,印度与中国是很不同的,由于宗教原因,印度人追求来世,中国人强调今生今世。很多中国人确实成功了,而且可以在一生中成功很多次。
几代人的演进:内战建国一代,文化大革命一代,改革开放一代,精神自由一代(前两代人共同宠爱的对象)。
这一代人照样是间接的,受前几代人影响的,是大中华时代。中国精神自由一代人的情况与前几代人完全不一样,他们没有任何Saving。
从过去的群众运动到今天的集体行为,本着国家主人心态,万众共求同样权益。为什么连中央政府都认为人人都要买房呢?因为所有人都要有同样的权益。这种特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力。
我们经历了一个破坏性的时代,因此我们在心态上更拥抱国际化,与世界沟通的状态是极其精彩的。
中国在出境旅游方面迅速爆发出能量。1997年个人刚刚可以旅游,现在中国内地公民已成为世界最大数量的出境旅行者。曾经有一个户口制度限制流动,现在办个护照已不在话下。
中国出境游客已成为许多国际城市最大的高档购物群体。在出境游人数不多的情况下,一次出境只能换30美元。而现在,由于美元贬值,已经换不了人民币了。
目前内地周边市场卖奢侈品的商店,对中国内地客的销售额已是No.1了。国内的人们从被动上山下乡到主动游山玩水,黄金周是新时代的“大串联”,它带动着各地消费市场的兴旺。
内地消费者对媒体言论的信任度,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市场,他们对媒体有着天生的信任,因此媒体的效力也大得惊人。
多层次消费
奢侈品的消费界限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容易讲清楚。
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市场上,奢侈品消费有三大主力。但要问每一个消费主力会怎样,回答是每一个消费主力都在发展。谈到具体品牌就更不一样了,洋酒是洋酒,时装是时装。市场不光是有财富的问题,其实是全面发展的问题。
我认为,“暴发”不是贬义词,因为所有人都是“新富”。另外,礼品文化也不是贬义词,也不见得是幼稚的,因为它是亚洲人共有的。福布斯的富人榜也只是一个侧面反映,但已看出富人们并非千人一面。中国处在变化之中。
30年来,中国对于国际交往和个人财富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经济飞速发展,同时带来海内外的新摩擦。
香港已经接受了内地的“新富”消费者。但在欧洲,很多人还不理解中国人的消费行为。这是有摩擦的,中国与美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有摩擦,因为美国不理解中国。国内也是,穷富之争还会存在与持续。
在世界范围内看,中国市场是多中心的,也是相当独特的,是值得研究的,中国的主要城市多中心发展态势明显。因为中国有许多“中国”(复杂的省级市场,人们操着不同的方言),有繁华的都市,但也有发展中的城镇,有传统的、非常落后的乡村。
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同时迅速发展极其重要。中国跟日本、韩国的区别在于,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发展,因为不可能所有的富人都搬到北京。事实上没有人愿意这样。
中国文化有利于多中心的发展,这已经在发生。许多奢侈品品牌由此已经进入二、三线城市,以LV为例,它在中国的15个店进入了12个城市。奢侈品是跟着市场走的,这并不是奢侈品品牌有什么高明的战略,而是因为有市场,有需要。市场上零售的东西非常真实地反映了这种状态,国际奢侈品品牌的分布已经反映了这种状态。
体验经济生意兴隆
你以为是金子做的才贵?不是的,最关键的是跟体验有关的商品与服务。体验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是非常精彩的。中国的DVD碟片只卖5元,但电影的票价却与美国一样,更精彩的是电影票房还在增加。这是一个有趣的对比。
在内地,CD片10元钱可以买三张,但中国有一个特殊的行业是别的任何国家都没有这么大的,就是KTV、卡拉OK,这是典型的体验经济,大家一起娱乐。
任天堂的游戏在国外火得狠,但在中国怎么也推不出来,这是因为在中国买机器不贵,软件很便宜。但同时中国的游戏行业却培养了众多百万富翁,中国以体验的方式造就了两个上市公司-盛大和传奇。但传统的游戏运营模式在中国就是发展不起来。
在体验的消费方面,中国也显示出其个性的一面。在美国,星巴克,90%的人是买回家喝的;但在中国,人们是坐在星巴克里面喝,这两种模式都很成功。奢侈品消费也是一种体验,奢侈品是向社会体现财富的工具,是自我庆祝成功的手段。这是可以理解的。
1990年代,Christian Dior香水化妆品牌改变了中国商家对于店面的认识。现在,奢侈品品牌更加重视卖场经营环境的打造。有些是相当夸张的,但它却是行业的一个重要元素。现在,你可以看到在中国内地许多二线城市的商业也在脱胎换骨,它们对商业环境的改变是极其震憾的。
营销趋势的转变:从B2G、B2B到B2C
从关系带来成功到成功建立关系,中国消费市场带来的巨变改变着企业的营销观念。1990年代中期之前,餐饮行业主要靠政府和企业宴请(B2G、B2B),现在主要靠朋友、家庭聚会(B2C)。地产行业,1990年代之前,人们靠企业、单位分房(B2G、B2B),现在私人购房完全成为主流(B2G、B2B)。2000年以来汽车行业才迎来私人购车时代(B2C),之前主要靠的是政府、企业购车(B2G、B2B)。2000年以前旅游行业靠单位组织参观团(B2G、B2B),之后开始兴起私人家庭旅游(B2C),并迅速成为世界一大亮点。
B2C的转变是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也是奢侈品营销的着力点,原来的商业是先搞好关系才会成功,现在是成功之后就会有良好的关系。一切都在变。
中国特殊的P2G和B2G关系也正在演变中。B2C也越来越重要,很多营销的东西都在转变,成功由此被决定。这一转变与对奢侈品的消费带动是吻合的。
国际时尚的追求和现代化的有效结合,正日益提升本土企业的自信心。国内市场的飞速变化使人们的自信心日益提升。他们天天向上,感觉明天会更好,中国消费者的信心指数积极,这将强有力地支持本地市场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星巴克进入故宫,发起抗议事件的是一位30岁的英文节目主持人,不是民旅情绪,而是Taste(口味)问题。这种变化是极其精彩的。能够挑战国际化大公司的是个人,这是值得庆贺的,是一种国民自信心的体现。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人大幅度地接受本地品牌。超女现象,经由民主投票产生本土偶像。在此之前,很多人记得,1980年代是港台明星统治着中国内地消费市场的影响力。这可不是遥远的过去。
很多人一度认为内地艺人的活动和收入基本上局限于现场演出,相对而言艺人极少有商业贷方和形象广告的收入。这是因为人们认为艺人不够时尚。最近几年情况发生了变化,福布斯名人榜上全都是本地名人,姚明、刘翔、章子怡……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与中国人的自信心有着极大的关系。
阻碍中国本土品牌向高端发展的,是我们的文化精于模仿不重视原创,因此,现在再也没有梅兰芳这样的大师出现了,这是我们的血液里不重视创新造成的。我们来看一看李宁和耐克的商标,我不是说李宁在模仿,但这种类似性会引导消费者在买不起耐克的时候买李宁。这种状况将阻碍李宁在国际上的进一步发展。特别声明的是,我并不认为它是故意的。
中国正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1992年刘嘉玲状告上海一家企业侵犯其肖像权,招致内地企业封杀。现在港台名人的收入无一例外地来自内地。这是进步,但即使如此,我们的血液里还是有模仿文化。知识产权、物权、私有财产权、人身权……这些都是很新的概念。今天我们谈的是无形的东西,是与人有关的。我们对人的价值评估还是蛮低的,何况知识产权呢?只要这一问题不解决,品牌的发展就无法谈起。中国人能不能搞奢侈品呢?什么叫能不能?关键是要解决这些基础问题。
重庆钉子户挑战传统的执法思维,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在发展,在进步。
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正在进入成熟期,这一代人与时代的感觉超过了前几代人,他们与国际社会的接触远远超过了前几代人,他们将为变革带来更大的推动力。
不能把中国现在的市场看成一个固定的市场,它是一个正在飞速增长的市场。Never Say Never(没有不可能),现在已经发生的已经为未来指明了方向。中国也正在改变着全世界,以刘翔的速度,但同时中国也在以同样的速度被世界所改变。
(本文作者为法国路威酩轩LVMH集团中国区总监,根据其在某大学的演讲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